白細胞介素-18(IL-18)簡述
引言: IL-18是IL-1細胞因子家族中的一種強促炎因子,最初被命名為IFN-γ誘導因子。它由包括單核/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上皮細胞等多種造血和非造血細胞產生,參與先天免疫與適應性免疫的調節(jié)。IL-18可誘導NK細胞和T細胞產生IFN-γ等炎性介質,增強機體對病原體的清除能力。生理條件下IL-18活性受嚴格控制,其失衡常與各種炎癥和自身免疫疾病相關。
1. IL-18的結構與活化
IL-18基因位于人11號染色體(小鼠9號),編碼一個193個氨基酸、24 kDa的前體蛋白,無信號肽,主要在細胞質中表達。該前體稱為pro-IL-18,本身無生物活性。多種炎癥刺激(如TLR信號、DNA損傷)可誘導其轉錄與表達。成熟活性IL-18需經胞內半胱天冬酶1(caspase-1)切割:在NLRP3等炎癥小體的作用下,caspase-1將pro-IL-18裂解為18 kDa的成熟IL-18。此外,非經典途徑也能激活IL-18:例如,在Fas/FasL介導下caspase-8可加工IL-18,或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3、殺傷性T細胞的granzyme B、肥大細胞的chymase等外源蛋白酶也能在胞外切割pro-IL-18。這些加工機制保證只有在炎癥或細胞死亡信號出現(xiàn)時,才釋放成熟IL-18發(fā)揮作用。
2. IL-18受體復合體與信號傳導
IL-18通過膜表面的異源二聚體受體傳遞信號:IL-18Rα(配體結合鏈,又稱IL-1Rrp)與IL-18Rβ(信號轉導鏈,又稱IL-1RAcP-like)共同組成IL-18受體復合物。兩條受體鏈均包含細胞內TIR結構域,與Toll樣受體類似。在IL-18結合IL-18Rα后,IL-18Rβ被招募形成高親和力結合復合物,兩個TIR域互相對接。該復合物迅速募集適配子MyD88,并依次吸引IRAK4、IRAK1/2和TRAF6形成Myddosome。隨后TRAF6介導IκB激酶磷酸化,促使IκB降解,NF-κB亞單位(p65/p50)進入細胞核,誘導炎癥基因轉錄。同時,IL-18信號激活MAPK通路(如JNK、ERK)和PI3K/AKT通路。這些信號最終上調IFN-γ、TNF-α、IL-1β等炎癥介質,以及細胞黏附分子和化學趨化因子,從而放大免疫應答。
圖 1. IL-18從生成到信號轉導的示意圖。IL-18以pro-形式產生,經炎癥小體/半胱天冬酶1切割后成熟,結合IL-18Rα/β受體復合物,激活MyD88-IRAK-TRAF6介導的NF-κB和MAPK通路,最終促進多種促炎因子(如IFN-γ、TNF-α等)表達。
3. IL-18在免疫中的功能
在先天免疫中,IL-18是重要的IFN-γ誘導因子。它常與IL-12或IL-15協(xié)同作用,顯著激活NK細胞和巨噬細胞,提高其產生IFN-γ的能力。IL-18促進NK細胞增殖、存活和細胞毒活性,并可在IL-12和IL-15存在下產生類記憶NK細胞。此外,IL-18可以增強巨噬細胞的抗原提呈和炎癥反應,幫助抵抗病毒和細菌感染。
在適應性免疫中,IL-18主要促進Th1型反應。在IL-12同在時,IL-18誘導CD4+ T細胞大量分泌IFN-γ并上調IL-12受體,從而放大Th1極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乏IL-12等信號,IL-18也可誘導T細胞產生少量IL-4和IL-13,參與Th2型炎癥。總體而言,IL-18更傾向于增強Th1應答,而對Th2細胞作用較弱。此外,IL-18強烈增強細胞毒性:它可上調NK細胞和CD8+ T細胞表達穿孔素和Fas配體(FasL),提高對靶細胞的殺傷。例如,IL-18能誘導T細胞和NK細胞分泌FasL促進靶細胞凋亡]。通過這些機制,IL-18連接了先天和獲得性免疫,對抗原清除和免疫監(jiān)視發(fā)揮關鍵作用。
4. IL-18參與的主要疾病及機制
IL-18介導的持續(xù)炎癥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具體包括:
類風濕關節(jié)炎(RA)和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 在RA患者血清和滑膜液中IL-18水平顯著升高,促進關節(jié)內IL-17、TNF-α等炎癥因子產生,加重關節(jié)破壞。SLE患者也常見IL-18表達升高,與疾病活動度呈正相關。
炎癥性腸病(IBD): IL-18在Crohn病和潰瘍性結腸炎中具有促炎作用。例證包括NLRC4基因獲得性活化突變患者出現(xiàn)嚴重早發(fā)腸炎,伴隨高IL-18水平。給與重組IL-18結合蛋白后,小兒NLRC4相關腸炎癥狀明顯緩解。Mendelian隨機化研究表明,每增加一個IL-18的標準差,IBD的發(fā)病風險顯著增加(OR≈1.2)。因此IL-18被認為是IBD發(fā)病的潛在驅動因子。
1型糖尿病(T1DM): T1DM患者血清IL-18水平顯著高于健康對照,胰島組織中IL-18表達增強。IL-18可能參與自身免疫介導的β細胞損傷,并與血糖控制指標(如HbA1c)相關聯(lián),提示其在糖尿病自體免疫性病理中發(fā)揮作用。
成人Still氏病(AOSD)/系統(tǒng)性青少年關節(jié)炎(sJIA): 這些屬于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MAS)的疾病中,IL-18水平高,可達正常值數(shù)十倍。研究發(fā)現(xiàn),Still氏病患者血清中總IL-18和游離IL-18均明顯升高,與鐵蛋白水平高度相關。ROC曲線分析表明,總IL-18對Still氏病診斷具有良好敏感性和特異性(AUC≈0.91)。因此,IL-18可作為這類自身炎癥病的診斷和活動性監(jiān)測標志物。
動脈粥樣硬化: IL-18在動脈粥樣斑塊中高表達,主要由巨噬細胞分泌,可通過誘導IFN-γ加劇血管內皮炎癥。臨床循證研究表明,血清IL-18水平與冠心病風險正相關。IL-18驅動的炎癥會促進斑塊不穩(wěn)定,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
以上疾病中,IL-18通過誘導IFN-γ、TNF-α等炎性因子,以及促進細胞毒性介質表達,共同加劇了組織損傷。IL-18在這些病理過程中的作用機制正在不斷被揭示,提示其既是炎癥標志物,也是潛在的治療靶點。
5. IL-18的天然調控機制
機體對IL-18活性的調節(jié)機制復雜。IL-18結合蛋白(IL-18BP)是一種分泌型天然拮抗劑,具有的IL-18親和力,可捕獲成熟IL-18,使其無法與受體結合。在生理條件下,IL-18BP調控IL-18介導的Th1反應,防止過度炎癥。此外,IL-37作為另一IL-1家族的抗炎因子,可弱結合IL-18Rα,并招募孤兒受體IL-1R8(SIGIRR)形成三元復合物。該復合物無法招募IL-18Rβ,從而阻斷IL-18的信號轉導,同時激活下游的抗炎通路。這些負反饋機制(IL-18BP、IL-37/IL-1R8)共同確保IL-18在免疫反應中的平衡,維持機體的免疫穩(wěn)態(tài)。
6. IL-18的生物標志物潛力
在IL-18參與的疾病中,其血清水平常用作診斷和預后指標。尤其是在Still氏病、sJIA等MAS相關疾病中,高IL-18是顯著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Still氏病患者總IL-18和游離IL-18顯著高于其他自身炎癥病;IL-18可與鐵蛋白等傳統(tǒng)指標互補,用于鑒別診斷和評估治療反應。類似地,IL-18在家族性地中海熱(FMF)伴MAS患者中也高度升高。除自身炎癥病外,IL-18在RA、SLE等自身免疫病中的水平與疾病活動度常呈正相關。綜合來看,IL-18及其空泡結合蛋白(IL-18BP)水平的聯(lián)用,在相關“IL-18病癥”中可作為有價值的生物標志物。
7. IL-18為靶點的治療研究進展
針對IL-18通路的治療策略包括抑制IL-18的拮抗劑和增強IL-18活性的激動劑兩大方向。目前最成功的抑制劑是重組IL-18BP(藥物名Tadekinig alfa),它可以安全有效地中和過量IL-18。Tadekinig在IL-18過表達導致的先天性自體炎癥病(如NLRC4突變型腸炎)中顯示出救治效果,也在Still氏病和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患者中具有一定療效。該藥物已獲孤兒藥資格,通過多項臨床試驗,且長期使用耐受性良好(無重大不良事件報告)。另一類策略是抗IL-18單抗,例如GSK1070806。該抗體已在臨床試驗中驗證安全性,但在試驗中未能顯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此外,也有研究使用IL-18BP作為“解藥”來治療CAR-T細胞相關的細胞因子風暴,以防控免疫失控反應。
增強IL-18活性的策略近年來也受到關注。研究者通過定向進化等手段,獲得了對IL-18BP耐受的“脫偶聯(lián)”IL-18突變體(DR-18)。DR-18保持對IL-18R的信號活性,但不被IL-18BP抑制,因而在腫瘤免疫模型中表現(xiàn)出強大的抗腫瘤效果:它促進多功能效應性CD8+ T細胞擴增,減少耗竭性T細胞,并增強NK細胞活性,有效抑制PD-1抑制劑無效的腫瘤生長。此外,IL-18也可作為細胞免疫療法的輔佐因子。例如在CAR-T細胞療法研究中,引入IL-18可增強CAR-T的增殖和細胞毒作用,從而提高實體瘤的治療效果。未來研究可在IL-18基礎上開發(fā)多聯(lián)細胞因子融合蛋白、改造IL-18穩(wěn)定性和半衰期等新策略,以進一步提升其治療潛力。
8. 總結與展望
IL-18在免疫調節(jié)和病理炎癥中發(fā)揮雙重作用,是多種自身炎癥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關鍵介質。盡管針對IL-18的生物制劑(如IL-18BP、抗體)已進入臨床試驗,但其單一療效往往有限,這與炎癥通路的多重冗余和患者個體差異有關。未來需要更深入研究IL-18與其他免疫因子的交互關系,探索組合療法與精準醫(yī)療策略。隨著對IL-18信號傳導和自然調控機制的認識不斷深入,以及基因工程技術的發(fā)展,針對IL-18的調節(jié)劑將更加多樣和有效。這些進展有望推動新型炎癥和自身免疫病的診療方法開發(fā)。
參考文獻:
1. Ihim SA, Abubakar SD, Zian Z, et al. Interleukin-18 cytokine in immunity, inflammation, and autoimmunity: Biological role in induction, regulation, and treatment. Front Immunol. 2022;13:919973. Published 2022 Aug 11. doi:10.3389/fimmu.2022.919973
2. Rex DAB, Agarwal N, Prasad TSK, Kandasamy RK, Subbannayya Y, Pinto SM. A comprehensive pathway map of IL-18-mediated signalling. J Cell Commun Signal. 2020;14(2):257-266. doi:10.1007/s12079-019-00544-4
3. Mokry LE, Zhou S, Guo C, et al. Interleukin-18 as a drug repositioning opportunity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Sci Rep. 2019;9(1):9386. Published 2019 Jun 28. doi:10.1038/s41598-019-45747-2
4. Harms RZ, Yarde DN, Guinn Z, 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IL-18 in the serum and islets of type 1 diabetics. Mol Immunol. 2015;64(2):306-312. doi:10.1016/j.molimm.2014.12.012
5. Baggio C, Bindoli S, Guidea I, Doria A, Oliviero F, Sfriso P. IL-18 in 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Focus on Adult Onset Still Disease and Macrophages Activation Syndrome. Int J Mol Sci. 2023;24(13):11125. Published 2023 Jul 5. doi:10.3390/ijms241311125
6. Girard-Guyonvarc'h C, Rodriguez E, Mueller YM, et al. Elevated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8 discriminate Still's disease from other autoinflammatory conditions: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ImmunAID cohort. RMD Open. 2025;11(2):e005388. Published 2025 May 7. doi:10.1136/rmdopen-2024-005388
7. Novick D. IL-18 and IL-18BP: A Unique Dyad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t J Mol Sci. 2024;25(24):13505. Published 2024 Dec 17. doi:10.3390/ijms252413505
8. Zhou T, Damsky W, Weizman OE, et al. IL-18BP is a secreted immune checkpoint and barrier to IL-18 immunotherapy. Nature. 2020;583(7817):609-614. doi:10.1038/s41586-020-2422-6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