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電壓擊穿試驗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同一塊絕緣材料,在實驗室測試時擊穿電壓為 30kV,到了車間測試卻變成 25kV;用空氣做介質時結果不穩(wěn)定,換成變壓器油后數(shù)據(jù)立刻變得整齊。這背后,是環(huán)境條件和試驗介質在 “悄悄” 影響結果。本文以航天偉創(chuàng) LDJC 系列試驗儀為例,深入探討這些 “隱形變量” 的作用機制,以及如何控制它們以獲得可靠數(shù)據(jù)。
溫度是影響絕緣材料擊穿性能最一顯著的因素之一。對于 LDJC 系列試驗儀來說,控制溫度不僅是滿足標準要求,更是確保數(shù)據(jù)重復性的關鍵。
溫度如何改變材料的 “耐壓能力”?
絕緣材料的絕緣性能與其內部分子結構密切相關。在低溫時,分子運動緩慢,材料內部的 “自由電子”(導致導電的主要因素)難以移動,因此耐壓能力較強;隨著溫度升高,分子運動加劇,自由電子更容易在電場作用下定向移動,當溫度超過某一臨界值時,材料甚至會從絕緣體變成半導體,擊穿電壓大幅下降。
例如,聚乙烯材料在 20℃時擊穿強度約為 20kV/mm,而在 80℃時可能降至 15kV/mm—— 這就是為什么高壓電纜在夏季更容易發(fā)生擊穿故障(環(huán)境溫度升高導致材料性能下降)。
LDJC 系列如何模擬不同溫度條件?
LDJC 系列試驗儀可配合高低溫環(huán)境箱使用,實現(xiàn) - 40℃至 300℃的溫度覆蓋,滿足不同標準的測試要求:
測試時,需將樣品在目標溫度下放置足夠時間(通常 30 分鐘以上),讓樣品溫度與環(huán)境一致 —— 就像炒菜前要 “預熱” 鍋具,確保材料處于穩(wěn)定的溫度狀態(tài)。
常態(tài)試驗:按 GB1408.1-2006 要求,在 23±2℃下進行,這是大多數(shù)材料的 “基準狀態(tài)”;
高溫試驗:如測試電機絕緣漆(HG/T3330 標準),需在 180±2℃下測試,模擬電機運行時的高溫環(huán)境;
低溫試驗:用于航天領域的材料,可能需要在 - 55℃下測試,確保在極寒環(huán)境中仍能可靠工作。
如果說溫度是 “緩慢影響”,那么濕度就是 “快速干擾”。即使是微量的水分,也可能讓絕緣材料的擊穿電壓下降 20% 以上。
濕度的 “雙重破壞” 機制
例如,電纜紙在干燥狀態(tài)下?lián)舸姸燃s為 15kV/mm,若在相對濕度 80% 的環(huán)境中放置 24 小時,擊穿強度可能降至 10kV/mm 以下 —— 這也是為什么 LDJC 系列試驗儀要求常態(tài)試驗濕度控制在 50±5% 的原因。
控制濕度的 “三板斧”
環(huán)境控制:實驗室需配備除濕機,確保相對濕度穩(wěn)定在標準范圍內;若濕度突然升高(如梅雨季),可暫停試驗或延長樣品預處理時間(在干燥環(huán)境中放置更久);
樣品預處理:吸濕性材料需按表 1 進行干燥處理(如 70℃、濕度<40% 條件下放置 4 小時),去除內部水分;
防閃絡措施:若測試中仍出現(xiàn)表面閃絡,可在電極周圍加裝硅橡膠防飛弧圈(環(huán)寬 30mm,與電極間隙 1mm),阻斷表面放電路徑。
試驗介質(即樣品周圍的物質)是電壓傳遞的 “環(huán)境載體”,其絕緣性能直接影響電場分布。LDJC 系列試驗儀常用的介質有空氣和變壓器油,二者各有適用場景。
空氣介質:最常見但也最 “挑剔”
空氣是默認的試驗介質,適用于大多數(shù)固體絕緣材料(如塑料、玻璃)。但它有兩個 “缺點”:
因此,用空氣做介質時,需確保樣品的擊穿強度低于 3kV/mm,或采取防飛弧措施(如加裝防飛弧圈)。
變壓器油:高耐壓材料的 “最佳搭檔”
變壓器油是一種絕緣性能優(yōu)異的液體介質,其擊穿場強約為 20kV/mm(遠高于空氣),適用于測試高擊穿強度的材料(如云母制品、絕緣紙)。它的作用主要有三個:
LDJC 系列試驗儀的油盒設計巧妙:油盒可垂直提起更換,油位需超過上電極 30mm 以上(確保樣品完一全浸沒);長期不用時,需將油倒出并密封保存(避免吸潮變質)。
提高擊穿場強:避免介質先于樣品擊穿,確保測試能順利進行;
均勻電場:油能填充樣品表面的微小凹陷,減少電場集中(尖一端放電的主要原因);
散熱與滅弧:樣品擊穿時產(chǎn)生的火花會被油迅速熄滅,避免樣品持續(xù)燃燒。
特殊介質:應對極一端測試需求
對于某些特殊材料(如用于高壓開關的絕緣件),可能需要在 SF?氣體中測試。SF?是一種惰性氣體,擊穿場強高達 8kV/mm,且具有滅弧能力,能模擬高壓設備的實際工作環(huán)境。LDJC 系列試驗儀的高壓預留接口可連接專用氣體試驗箱,滿足這類特殊測試需求。
材料在儲存、運輸過程中會受到環(huán)境影響(如吸潮、老化),若直接測試,得到的可能是 “失真” 的數(shù)據(jù)。因此,試驗前需通過預處理和條件處理,讓材料 “恢復” 到真實狀態(tài)。
預處理:消除 “歷史記憶”
預處理的目的是去除材料在儲存過程中積累的 “環(huán)境印記”,使其狀態(tài)統(tǒng)一。LDJC 系列試驗儀推薦的預處理條件(表 1)如下:
例如,新出廠的塑料樣品可能因包裝密封而處于 “高濕度” 狀態(tài),預處理后才能反映其在實際使用中的性能。
常規(guī)處理:20±5℃、相對濕度 65±5%,放置 24 小時以上(適用于大多數(shù)材料);
快速干燥:70±2℃、相對濕度<40%,放置 4 小時(適用于紙張、織物等吸濕性材料);
深度干燥:105±2℃、相對濕度<40%,放置 1 小時(適用于陶瓷、玻璃等耐高溫材料)。
條件處理:模擬 “服役環(huán)境”
條件處理是為了模擬材料在實際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極一端環(huán)境(如高溫、潮濕、浸泡),考核其性能變化。常見的處理方式(表 2)包括:
處理后,樣品需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測試(如浸液處理后的樣品需在 5 分鐘內測試),避免狀態(tài)再次變化。
高溫處理:在 90±2℃至 320±5℃的溫度下放置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測試材料的耐熱老化性能;
浸液處理:將樣品浸入蒸餾水、沸水或特殊液體中,測試其耐液體侵蝕能力(如電纜在地下水中的絕緣性能);
受潮處理:在 20±5℃、相對濕度 95±3% 的環(huán)境中放置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測試材料的耐潮濕性能(如戶外絕緣子)。
在實際測試中,環(huán)境和介質的影響往往是 “疊加” 的(如高溫 + 高濕),這就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控制變量,確保數(shù)據(jù)的可比性。
單一變量原則:比較不同材料的性能時,僅改變 “材料種類” 這一變量,保持溫度、濕度、介質等條件一致。例如,測試 A、B 兩種塑料的擊穿強度時,需在相同溫度(23℃)、濕度(50%)和介質(空氣)中進行。
標準對照原則:若需評估材料的耐環(huán)境性能,需以 “標準環(huán)境”(23℃、50% 濕度、空氣介質)下的測試結果為基準,對比極一端條件下的數(shù)據(jù)變化。例如,某材料在標準環(huán)境下?lián)舸姸葹?25kV/mm,在 80℃時為 20kV/mm,說明其耐熱性能較好(下降幅度僅 20%)。
重復測試原則:環(huán)境因素可能導致數(shù)據(jù)波動,因此每組樣品需測試 3-5 個,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LDJC 系列軟件可自動計算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減少人為誤差。
環(huán)境與介質對電壓擊穿試驗的影響,本質上是材料與外界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理解這些 “隱形變量” 的作用機制,不僅能幫助我們正確操作 LDJC 系列試驗儀,更能讓我們從數(shù)據(jù)中解讀出材料的 “真實性能”。在絕緣材料的研發(fā)和質量控制中,控制好這些變量,就等于掌握了試驗的 “主動權”—— 讓每一組數(shù)據(jù)都經(jīng)得起推敲,為設備安全運行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