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蟲情測報燈實現害蟲識別的過程是一個集成了光電技術、數控技術和先進圖像采集技術的綜合應用。以下是該過程的具體步驟和原理:
一、害蟲誘捕
智能蟲情測報燈首先通過特定的光源(如黑光燈管或動態光譜調控技術)發出對害蟲具有強烈吸引力的光線。這些光線能夠穿透夜空,吸引周圍的害蟲前來聚集。不同種類的害蟲對光線波長的偏好有所不同,智能蟲情測報燈能夠針對目標害蟲發射精準波長的光,從而提高誘捕效率。
當害蟲被光源吸引并靠近燈體時,它們會撞擊到燈體上的撞擊屏。撞擊屏的設計巧妙,不僅能夠有效阻擋害蟲逃逸,還能保障害蟲在撞擊后落入下方的處理區域。
二、蟲體處理
落入處理區域的害蟲會面臨遠紅外線的加熱處理。智能蟲情測報燈配備了遠紅外蟲體處理倉,通過遠紅外線的加熱作用,害蟲能夠在短時間內(通常為3~5分鐘)被迅速滅活。這一處理過程不僅高效,而且能夠保持害蟲的完整性,便于后續的識別和分類。同時,避免了蟲體腐爛影響后續識別的問題。
三、圖像采集
處理后的害蟲會被運送到收集裝置中,等待進一步的拍照和分析。智能蟲情測報燈內置高清攝像頭(如4800W高清工業攝像頭),具有毫秒級的響應速度的分辨率(可達0.1mm級),能夠對落入處理倉內的害蟲進行清晰拍照記錄。這些照片能夠清晰捕捉到蟲體的翅脈紋理、體表斑點、口器形態等細微特征,為后續的AI圖像識別提供豐富、準確的數據基礎。
四、AI模型識別
拍攝完成后,蟲體照片會通過無線網絡實時傳輸到后臺管理系統,進入AI圖像識別與分析流程。AI識蟲系統的核心是基于深度學習算法構建的多模態識別模型,其運用“粗-細”兩級視覺感知機制來識別害蟲。
?粗篩階段?:采用卷積神經網絡(CNN)快速過濾掉落葉、雜物等非目標物,將關注點聚焦在疑似害蟲區域。這一步能夠迅速排除大量無關信息,提高識別效率,縮小后續分析的范圍。
?精判階段?:對候選區域進行像素級分析,提取翅脈分支角度、體表斑紋密度等超過200余項特征,并與云端百萬級害蟲數據庫進行比對。通過深度學習算法,AI模型可以學習到各種害蟲的特征信息,包括形態、顏色、紋理等,從而實現對害蟲種類的高效準確識別。
例如,中科院研發的算法可識別2000余種害蟲,對稻縱卷葉螟的識別準確率達92.3%。系統不僅可區分其幼蟲與成蟲的不同形態,甚至能識別雌雄個體在翅脈寬度上0.1mm級的差異。
五、數據分析與應用
識別完成后,智能蟲情測報燈會將識別結果和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生成蟲情監測報告。這些報告通常包含害蟲的種類、數量、活動時間規律等信息,并會結合環境氣象數據,給出蟲害發生的風險評估和防治建議。
農戶和農業部門可以通過手機APP或電腦端實時查看蟲情預警和監測報告,根據報告中的信息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蟲害防治策略。這不僅提高了蟲情監測的效率和準確性,還為農業生產中的蟲害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助于實現精準農業和綠色防控。
綜上所述,智能蟲情測報燈通過害蟲誘捕、蟲體處理、圖像采集、AI模型識別以及數據分析與應用等步驟,實現了對害蟲的高效準確識別。這一創新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蟲情監測的效率和準確性,為農業生產中的蟲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