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監測站是實現水環境質量動態監控、評估和預警的重要基礎設施,廣泛應用于地表水、飲用水源地、污水處理廠等場景。為確保監測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和連續性,科學規劃建設標準與選址原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建設標準
根據《地表水自動監測技術規范》(HJ 915-2017)等相關國家標準,水質監測站的建設應遵循以下主要標準:
1.功能分區明確
監測站通常包括采水系統、預處理系統、儀器分析室、數據采集與傳輸系統、供電與防雷系統等模塊,各功能區應合理布局,避免交叉干擾。
2.設備配置規范
配備符合國家計量認證(CMA)要求的在線多參數水質分析儀,可實時檢測pH、溶解氧、電導率、濁度、水溫、氨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等關鍵指標。
3.數據傳輸與存儲
支持遠程通信功能(如4G/5G或光纖),實現與生態環境部門監控平臺的數據對接,并具備斷點續傳、數據備份等功能。
4.防護等級達標
站房應具備良好的防水、防塵、防雷、防腐蝕能力,滿足IP55以上防護等級,適應復雜戶外環境。
供電與安全設計
應配備雙路供電系統及UPS不間斷電源,保障條件下設備正常運行;同時設置防盜、消防、視頻監控等安全保障措施。
二、選址原則
合理的選址是保證監測數據真實反映水體狀況的前提,應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1.代表性
選擇能夠代表區域水體整體水質特征的位置,避開排污口、回水區、死水區等非典型區域。
2.可達性與安全性
站點應便于日常維護、樣品比對和設備檢修,同時確保人員和設備安全,遠離洪水、滑坡、污染事故頻發區域。
3.穩定性與連續性
優先選在水流穩定、不易淤積、水位變化較小的河段或湖庫區域,確保長期有效運行。
4.電力與通信條件
具備穩定的市電接入條件和良好的通信信號覆蓋,以保障數據實時上傳和遠程控制功能的實現。
5.環境保護與政策合規性
符合生態保護紅線、水源保護區等政策要求,避免因規劃調整導致站點搬遷或停用。
水質監測站的建設和選址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系到水質管理成效的關鍵環節。只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設計與施工,并結合地理、水文、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科學選址,才能構建起高效、可靠、可持續的水質監測網絡,為水資源保護與污染防治提供堅實支撐。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