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工業場景中常見的沖刷腐蝕環境(如管道、閥門、泵體、葉輪等設備內的流體沖刷 + 腐蝕),通過控制關鍵參數(流速、介質成分、溫度等),定量或定性分析材料的抗沖刷腐蝕性能,為材料選型、工況優化或防腐技術開發提供數據支撐。
沖刷腐蝕實驗裝置的核心組成包括介質循環系統、參數控制系統、樣品測試系統、監測分析系統,各部分協同實現對沖刷腐蝕過程的模擬與研究,具體流程如下:
介質配置:根據研究需求,配置實驗介質(如清水、鹽水、含沙水、工業廢液、油氣田流體等),可添加固體顆粒(如石英砂、金屬磨粒)模擬含顆粒流體,或調整介質 pH 值、離子濃度(如 Cl?、S2?)模擬腐蝕環境。
流體循環:通過動力裝置(如離心泵、柱塞泵)驅動介質在閉合回路中循環,使介質以一定流速流過測試樣品表面。回路設計通常包含直管段、彎管、節流件等結構,模擬實際設備中易發生沖刷腐蝕的 “高湍流區”(如管道彎頭、泵葉輪入口),樣品多安裝在這些關鍵位置。
為模擬不同實際工況,裝置需對影響沖刷腐蝕的關鍵參數進行精確控制,核心參數包括:
流速與流場:通過流量計 + 閥門調節介質流速(范圍通常為 0.1~30 m/s),結合導流板、攪拌器或文丘里管控制流場狀態(層流、湍流、渦流),其中湍流的剪切力和顆粒撞擊力是沖刷的主要機械驅動力。
溫度:通過加熱套、恒溫槽或冷卻裝置控制介質溫度(常溫至 300℃以上,依需求而定),溫度升高通常會加速腐蝕反應速率。
壓力:若模擬高壓環境(如深海、油氣井),可通過壓力釜或加壓泵控制系統壓力(常壓至數十兆帕)。
固體顆粒參數:通過顆粒加料器控制介質中固體顆粒的濃度(0~50%)、尺寸(微米至毫米級)和硬度,顆粒的撞擊會顯著增強機械沖刷作用。
介質腐蝕性:通過 pH 計、離子分析儀實時監測介質的酸堿度、腐蝕性離子濃度(如 Cl?、H?S),并通過試劑添加系統(如酸 / 堿滴定、緩蝕劑注入)動態調節。
實驗過程中或結束后,通過多種手段監測樣品的損傷情況,核心方法包括:
失重法:實驗前后精確稱量樣品質量(去除腐蝕產物后),計算單位面積的質量損失,換算為腐蝕速率(如 mm/a 或 g/(m2?h)),是最基礎的定量方法。
電化學監測:通過電極(如工作電極 - 樣品、參比電極、輔助電極)組成電化學回路,實時測量腐蝕電流、極化電阻、阻抗譜等,反映電化學腐蝕速率的動態變化。
表面分析:實驗后通過掃描電鏡(SEM)觀察樣品表面的沖刷痕跡(如犁溝、凹坑)和腐蝕形貌,結合能譜儀(EDS)分析腐蝕產物成分,判斷沖刷與腐蝕的協同機制(如 “機械主導” 或 “腐蝕主導”)。
厚度監測:通過超聲波測厚儀或激光測厚儀,測量樣品腐蝕前后的厚度變化,輔助計算腐蝕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