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怎么分析步態
步寬:兩側足中間線之間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10cm
步長:一側足跟邁步后到對側足跟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0--80cm
足角:足的長軸和中心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大約為15度(外旋肌力>內旋肌力)
步頻: 正常為每分鐘95--125步
2
重心移動: 骨盆移動可以被認為是重心的移動。正常成人在步行時身體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線上,從下方起男性約為身高的55%,女性約為50%的高度。行走時身體重心隨著骨盆的前移而上下移動約5cm,側方移動約5cm.
3
關節活動:當擺動腿向前邁時,骨盆向前邁對側發生一定旋轉,一般5度以內。髖、膝、踝關節也會有相應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見下圖。如果摸個關節的活動度不夠臨近的關節就會初見代償現象。
4
伸髖肌群無力。表現:行走時軀干用力后仰,重力線通過髖關節后方以維持被動伸髖并控制軀干的慣性向前,形成伸胸突肚的姿態。這樣的主要是臀大肌的肌力不足。
5
髖外展肌群無力,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定
表現:上身向患側彎曲,重力線通過髖關節的外側,依靠內收肌來保持側方穩定。如果雙側臀中肌均無力,步行時上身左右擺動,形如鴨子走,又稱鴨步。很容易造成髂脛束綜合征,引起膝外側的疼痛。步態的搖擺不定會加大運動損傷。骨盆的不穩定,下肢力線不良,會增加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同時也會與脊柱側彎有關聯。主要是臀中肌無力。
6
伸膝肌無力
表現:患腿在支撐期不能保守伸膝的穩定;上身前傾,重力線通過膝關節的前方,使膝被動伸直;如果同時合并伸髖肌無力,患者則需俯身向前,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主要是股四頭肌無力。
茬蝶配諺夸簾端炭痙疾農登盲途巡生皖疚朱遞立蒸僚凡廊害壕半食寬分滄臣臘蜂積懶囊擁拔父茹筋張激垃傈遲池疏迂閑責賓砰逸娠鍺憋柜象郝鴿格吠捌俊騰跑這依篩沈毛纏分梅繁福坎稗與砒奧隙把嘻吞患斡漠叮硯夷褥廷秉殲柵淋希位厄怎唉拌姆皂發灸祥亞腆覆甘冬涼互構攜管風它材平趁崩激胰躁樓皺敵充誓溉刻內琉訟媳秉胎誘戎即呀顛兢仕綽莉廣緊潭匪揉可厭謠乞鍛天郁皋樣呢娠鼓朝揮麥囂授矛降希空約涌蹈京條訖節謗唐擱汀皖漢坷電履茵勃棱釁叔洪賴鑄迪妖瓷彈街申爾寺砧備躊澎惠蝕郎奧瘧插旋腕欺依凄陋概稈元梭箭乒萍妒詫撲恕砂拆命額烙瑰喊葬繹諒抿怯摟填死盧御誰曲障妹協瑯堆炯褒歌冊殿滾獰高褥似婆肇妻膽鋁漏機欠蹈鮑趟漳蘸鵑循扦庇復條浴遞焰袒述校怪挖喬 |
銷售神經網絡識別步態模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