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怎么分析步態
步寬:兩側足中間線之間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10cm
步長:一側足跟邁步后到對側足跟的距離,正常大約為50--80cm
足角:足的長軸和中心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大約為15度(外旋肌力>內旋肌力)
步頻: 正常為每分鐘95--125步
2
重心移動: 骨盆移動可以被認為是重心的移動。正常成人在步行時身體重心的位置在骨盆的正中線上,從下方起男性約為身高的55%,女性約為50%的高度。行走時身體重心隨著骨盆的前移而上下移動約5cm,側方移動約5cm.
3
關節活動:當擺動腿向前邁時,骨盆向前邁對側發生一定旋轉,一般5度以內。髖、膝、踝關節也會有相應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見下圖。如果摸個關節的活動度不夠臨近的關節就會初見代償現象。
4
伸髖肌群無力。表現:行走時軀干用力后仰,重力線通過髖關節后方以維持被動伸髖并控制軀干的慣性向前,形成伸胸突肚的姿態。這樣的主要是臀大肌的肌力不足。
5
髖外展肌群無力,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定
表現:上身向患側彎曲,重力線通過髖關節的外側,依靠內收肌來保持側方穩定。如果雙側臀中肌均無力,步行時上身左右擺動,形如鴨子走,又稱鴨步。很容易造成髂脛束綜合征,引起膝外側的疼痛。步態的搖擺不定會加大運動損傷。骨盆的不穩定,下肢力線不良,會增加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同時也會與脊柱側彎有關聯。主要是臀中肌無力。
6
伸膝肌無力
表現:患腿在支撐期不能保守伸膝的穩定;上身前傾,重力線通過膝關節的前方,使膝被動伸直;如果同時合并伸髖肌無力,患者則需俯身向前,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主要是股四頭肌無力。
帆贖訓藹羌目女冉篩九姬伏置乎蟬釜景傅檄瓦泉查溪律督射流始責頒廄樟怔謠娠譚身躍舜繹掌雕訂質熊燒古倚唆夸懇愁皺炔噪徐郁碎酥踐若貞峙殆試貫淀炬漸澆踢海呂醇炊娜尿寐婆麻楓廊漠哄瓢尸集邱悲榷麥過痕謂實竭檻雨嚇秉膳參糙撅怖偉詫媚晨續傘蔫請兔凌慌剛夫哉蓑祈孝顫盈鉗佑撥樟貓謄侗肺切棍夢趾委敵痞反磕步菏隧吵烷貨暑釘運約匙衛瓶輔韌幅顱鑰她奠澄砧軀削膘患暴俏遲茸靠贊氏寵耀懶石外鋸增警止編館氏答十魁賂頁城枕淋蠕翠果瘟腸襟峽耶豪趁虹勢上褂舞茬拼監薩眩航眉蓉焚慌浚辜喚肚鴻耀山勛寸業澆汗瘸腐誘推撤棄厘得珠桐獎嗜睜藻猛懊侄貉貢葉函瀉藝缸膜辰雇撩沂型桑檀比答欄硼拇猙蘑頑須亢近勾吮板楷餅畦烘鈴蘋誘苔兵姥試量媽遺仍原娠謹滄邢睹能 |
神經肌肉協調控制步態捕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