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 145 DU145;DU-145人前列腺癌細胞系
DU 145 DU145;DU-145人前列腺癌細胞系于 1973 年從一名患有轉移性前列腺癌的 69 歲男性腦部轉移灶中分離獲得。該患者此前已接受過睪丸切除術和雌激素治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并發生腦轉移,這一特殊病史使得 DU 145 細胞成為研究前列腺癌轉移機制及耐藥性的重要模型。
從生物學特性上看,DU 145 細胞呈現典型的上皮樣形態,在培養環境中以貼壁方式生長,細胞之間相互連接形成緊密的單層結構。與正常前列腺細胞相比,其具有顯著的惡性生物學行為,不僅增殖速度快,還具備較強的侵襲和轉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DU 145 細胞雄激素受體表達水平極低,屬于雄激素非依賴型細胞系,這使其在研究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方面具有獨te價值。
在細胞培養過程中,DU 145 細胞對營養需求較高,通常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 1640 培養基進行培養,同時需將細胞置于 37℃、5% 二氧化碳的恒溫恒濕培養箱內,以維持其優良生長狀態。為保證細胞活性和遺傳穩定性,一般當細胞融合度達到 70%-80% 時進行傳代,傳代比例控制在 1:3 至 1:5 之間,且需定期檢查細胞狀態,避免因過度生長或污染影響實驗結果。
在科研與醫學領域,DU 145 細胞系應用廣泛。在基礎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敲除或過表達特定基因,深入探究前列腺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在藥物研發方面,它是篩選新型抗癌藥物的重要工具,例如評估小分子抑制劑對 DU 145 細胞增殖、遷移和侵襲能力的影響,為臨床前藥物開發提供數據支持。此外,利用 DU 145 細胞構建的動物移植瘤模型,還可用于模擬前列腺癌的體內生長和轉移過程,助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療策略。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