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L-2H3大鼠嗜堿性細胞白血病細胞系
RBL-2H3大鼠嗜堿性細胞白血病細胞系在過敏反應與免疫相關疾病研究領域ji具價值,憑借其模擬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功能的特性,成為探究過敏機制、篩選抗敏藥物的關鍵實驗模型,為免疫相關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細胞平臺。
細胞特性與來源背景:該細胞系源自大鼠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組織,經克隆化培養建立。細胞形態呈圓形或橢圓形,胞質內可見嗜堿性顆粒,細胞核呈圓形或腎形,位于細胞一側,核仁不明顯。生長方式以半貼壁為主,部分細胞懸浮生長,傳代后 24 小時存活率達 91%。核心參數表現穩定:倍增時間約 24-26 小時,連續傳代 50 次后仍保持異常染色體核型(染色體數約 44-48 條);高表達高親和力 IgE 受體(FcεRI),經免疫熒光檢測呈強陽性,細胞純度達 94%;無細菌、真菌、支原體及病毒污染,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科研應用價值:在過敏反應機制研究中,RBL-2H3 細胞經 IgE 致敏并受抗原刺激后,15 分鐘內即可釋放組胺(釋放量達 350ng/10?細胞),同時分泌白三烯 C4 等炎癥介質,wan美模擬體內 Ⅰ 型超敏反應的早期階段,為解析肥大細胞脫顆粒信號通路提供了理想模型。藥物篩選方面,該細胞對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等經典抗過敏藥物反應敏感,經地塞mi松處理后,組胺釋放量可降低 62%,適用于評估新型抗敏藥物的抑制效能及作用靶點。在免疫調節研究中,細胞可被脂多糖(LPS)激活,分泌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 - 6(IL-6)等細胞因子,24 小時分泌量分別達 85pg/ml 和 120pg/ml,為探究免疫細胞間的交叉調控機制提供了實驗工具。此外,將細胞與致敏小鼠血清共孵育,可建立體外過敏反應模型,用于食品、環境過敏原的檢測與安全性評價。
培養與保存規范:推薦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MEM 培養基,添加 1% 抗生素混合液預防污染,培養環境為 37℃、5% CO?飽和濕度的恒溫培養箱。培養基需每 2 天更換一次,避免代謝廢物積累。傳代時采用輕柔吹打結合離心的方式,吸棄舊培養基后,用 PBS 輕洗細胞 1 次,加入新鮮培養基吹打制成懸液,按 1:3-1:4 比例接種,每 2-3 天傳代一次,維持細胞密度在 1×10?-5×10?個 /ml 之間。凍存液配方為基礎培養基 + 10% DMSO+20% FBS,經程序降溫后存入液氮,復蘇后細胞存活率達 88% 以上,48 小時內可恢復正常的脫顆粒功能。運輸采用干冰凍存管或含專用運輸培養基的培養瓶,收到細胞后需靜置培養 6 小時再更換培養基,觀察細胞狀態穩定后進行后續實驗。該細胞系僅限科研使用,禁止用于臨床診斷相關研究。
RBL-2H3 大鼠嗜堿性細胞白血病細胞系以其穩定的過敏反應模擬能力、明確的功能特征及易于培養的優勢,在過敏機制研究與抗敏藥物研發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推動免疫醫學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