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3正常小鼠睪丸Leydig細胞系
TM3正常小鼠睪丸Leydig細胞系源自 BALB/c 小鼠的睪丸間質組織,是保留了原代 Leydig 細胞生物學特性的永生細胞系,因能模擬體內睪丸間質細胞的內分泌功能,在雄性生殖生理、睪酮合成調控及睪丸疾病機制研究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該細胞系呈現典型的 Leydig 細胞形態與表型特征。顯微鏡下,細胞呈多邊形或上皮樣,貼壁生長,排列緊密時呈鋪路石樣,細胞體積較大,直徑約 15-20μm,核質比適中,細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位于細胞中央,染色質均勻,可見 1-2 個明顯核仁,胞質豐富,含大量脂滴和線粒體,電鏡下可見線粒體呈管狀嵴結構,這種形態特征與類固醇合成細胞的特點一致,為睪酮合成提供充足的能量與場所。免疫表型分析顯示,細胞高表達 Leydig 細胞特異性標志物,如膽gu醇側鏈裂解酶(CYP11A1)、3β- 羥基類固醇脫氫酶(3β-HSD)和 LH 受體(LHR),其中 CYP11A1 是睪酮合成的關鍵酶,其表達量在 LH 刺激后上調 2 倍以上,證實其具備功能性 LHR 信號通路與類固醇合成能力。
體外培養體系中,TM3 細胞展現出穩定的內分泌功能與生長特性。最適培養條件為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F12 混合培養基,添加青mei素 - 鏈mei素預防污染,在 37℃、5% CO?環境下,傳代周期約 72 小時,對數生長期細胞活力可達 90% 以上,倍增時間約 48 小時。其顯著特點是睪酮分泌受 LH 調控 —— 基礎狀態下,培養上清中睪酮濃度穩定在 5-10ng/10?細胞 / 24 小時;經 LH 處理后,睪酮分泌量在 24 小時內升至 30-40ng/10?細胞,這種激素應答特性與體內 Leydig 細胞的功能一致,且呈劑量依賴性(LH 濃度 0.1-10IU/L 范圍內,睪酮分泌量隨濃度升高而增加)。該細胞系對營養因子敏感,培養基中添加胰島素可促進細胞增殖,使倍增時間縮短至 36 小時,而去除血清后,睪酮分泌量下降 60%,但細胞仍可存活 5-7 天。凍存復蘇性能良好,液氮凍存后復蘇存活率超過 85%,連續傳代 40 次后,LH 受體表達與睪酮合成能力無明顯改變,保證了實驗的可重復性。
TM3 細胞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其對睪丸內分泌功能的精準模擬,是研究睪酮合成調控機制的理想模型。在類固醇合成通路研究中,細胞可完整執行從膽gu醇攝取到睪酮生成的全過程:膽gu醇通過胞內轉運蛋白 StAR 進入線粒體,經 CYP11A1 催化轉化為孕烯醇酮,再經 3β-HSD 轉化為孕酮,最終通過 17β- 羥基類固醇脫氫酶(17β-HSD)生成睪酮。RNA 干擾實驗顯示,沉默 StAR 后,睪酮合成量下降 80%,證實其在膽gu醇轉運中的關鍵作用;而 forskolin 激活 cAMP 通路可使睪酮分泌量增加 3 倍,提示 cAMP 是 LH 調控睪酮合成的重要第二信使。
在生殖內分泌調節研究中,該細胞系可揭示激素網絡對睪丸功能的調控作用。LH 通過與 LHR 結合激活 Gs 蛋白,使胞內 cAMP 水平升高,進而激活 PKA 信號通路,促進類固醇合成酶基因的轉錄,Western blot 檢測顯示 PKA 激活后,CREB 磷酸化水平上調 4 倍,與 CYP11A1 啟動子區域的 CRE 位點結合增強。此外,細胞對雄激素反饋調節敏感,睪酮或其類似物處理后,LHR 表達量下降 50%,形成負反饋環路,模擬了體內下丘腦 - 垂體 - 睪丸軸的調節機制,這種反饋調節在青春期發育與生殖功能維持中具有重要意義。
在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研究中,TM3 細胞是篩選雄激素干擾物的可靠工具?;谄洳G酮合成功能,可檢測環境化學物對類固醇生成的影響,如雙酚 A(BPA)處理后,細胞睪酮分泌量下降 40%,CYP11A1 和 3β-HSD 的 mRNA 水平分別降低 30% 和 25%,這種抑制作用可被雌激素受體拮抗劑阻斷,證實 BPA 通過雌激素受體干擾睪酮合成。高通量篩選實驗顯示,該細胞對已知抗雄激素物質的檢出率達 90%,且干擾效應與體內實驗結果高度相關(R2=0.88),為環境內分泌干擾物的風險評估提供了高效平臺。
在男性生殖疾病模型研究中,TM3 細胞可構建多種病理狀態模型。在氧化應激損傷模型中,H?O?處理使細胞活性氧(ROS)水平升高,睪酮分泌量下降 50%,同時 CYP11A1 活性降低,這種損傷可被抗氧化劑逆轉,模擬了氧化應激導致的性腺功能減退。在肥胖相關生殖功能異常模型中,高胰島素處理使細胞睪酮合成量下降 30%,LHR 表達減少,且伴隨炎癥因子 IL-6 分泌增加,證實胰島素抵抗可能通過抑制 Leydig 細胞功能導致雄激素水平降低,為代謝綜合征相關性腺功能減退的機制研究提供了細胞模型。
在藥物對生殖功能影響的研究中,TM3 細胞可評估藥物對睪酮合成的潛在影響。某些hua療藥物處理后,細胞 CYP11A1 表達下調,睪酮分泌量減少,且呈劑量依賴性,提示其可能損傷睪丸內分泌功能;而中藥提取物如人參皂苷可促進 LH 誘導的睪酮合成,使分泌量提升 40%,為男性生殖功能保護藥物的研發提供實驗依據。在激素替代治療研究中,該細胞系可用于優化 LH 類似物的給藥方案,發現脈沖式給藥較持續給藥更能維持睪酮分泌的穩定性(波動幅度減少 60%),與體內激素分泌的脈沖特性一致。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TM3 細胞系被賦予更精準的研究功能。通過 CRISPR/Cas9 技術敲除 LHR 基因后,細胞對 LH 刺激無應答,睪酮分泌量維持在基礎水平,證實 LHR 在激素調控中的必要性;而導入熒光標記的 StAR 蛋白,則可實時觀察膽gu醇轉運的動態過程,發現 LH 處理后 StAR 向線粒體的轉運速率增加 3 倍,這種可視化模型為解析類固醇合成的空間調控提供了直接證據。這些基因工程化細胞系進一步拓展了其在生殖生物學與內分泌學研究中的應用范圍,成為連接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的重要橋梁。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