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d.3小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系
Bend.3小鼠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系源自小鼠腦皮質微血管內皮細胞,是研究血腦屏障(BBB)結構與功能的經典模型。其保留了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的核心特征,如緊密連接形成能力、血管內皮標志物表達及屏障功能,為探索中樞神經系統物質轉運、腦疾病病理機制及藥物遞送策略提供了可靠的實驗平臺。
在顯微鏡下,Bend.3 細胞呈典型的內皮細胞形態,以貼壁方式生長,多為多邊形或短梭形,細胞排列緊密呈 “鋪路石" 樣,宛如在培養表面鋪設的 “微型血管內皮"。細胞邊界清晰,胞質豐富,內含大量參與物質轉運的細胞器;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位于細胞中央,核仁明顯。細胞生長具有接觸抑制特性,當融合度達到 90% 左右時,會形成連續的單層細胞,此時可觀察到明顯的細胞間連接結構。傳代時需用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混合液消化 3-5 分鐘,按 1:2-1:3 的比例接種,傳代周期約 4-5 天,能長期維持內皮細胞的表型和功能。
培養 Bend.3 細胞需精準控制培養環境。基礎培養基常選用 DMEM/F12 混合培養基,該培養基兼顧內皮細胞對營養的需求,可促進細胞貼壁和生長;添加 10% 胎牛血清(FBS)提供生長因子和營養支持,同時需加入肝素(100μg/ml)和內皮細胞生長 supplement(ECGS,50μg/ml),以維持細胞的內皮特性和增殖能力。培養箱需維持在 37℃、5% CO?的條件下,5% CO?可維持培養基 pH 穩定在 7.2-7.4,通過培養基中的酚紅指示劑可直觀監測酸堿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該細胞對培養表面的黏附性要求較高,培養皿或培養瓶需經明膠預處理(0.1% 明膠包被 30 分鐘),以增強細胞貼壁能力,避免因貼壁不良影響細胞形態和功能。
在血腦屏障研究中,Bend.3 細胞系是模擬血腦屏障結構與功能的關鍵工具。其在體外可形成類似體內的緊密連接,通過檢測跨內皮電阻(TEER)值可評估屏障完整性 —— 成熟的 Bend.3 單層細胞 TEER 值可達 150-300Ω?cm2,接近體內血腦屏障的電阻水平??蒲腥藛T利用該特性,研究緊密連接相關蛋白(如 occludin、claudin-5、ZO-1)的表達與調控機制,探索腦損傷、炎癥狀態下緊密連接的破壞過程。例如,在缺血性腦卒中模型中,缺氧可誘導 Bend.3 細胞中 claudin-5 表達下調,導致 TEER 值下降,模擬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的病理變化,為研究血腦屏障破壞的分子機制提供實驗依據。
在物質轉運研究方面,Bend.3 細胞系可用于探究血腦屏障的物質轉運機制。其表達多種轉運蛋白,如葡萄糖轉運體(GLUT1)、氨基酸轉運體(LAT1)及 P - 糖蛋白(P-gp)等,這些轉運蛋白在維持腦內物質平衡和阻止有害物質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檢測放射性標記的葡萄糖、氨基酸或藥物通過 Bend.3 單層細胞的速率,可研究轉運蛋白的功能及調控因素。例如,P-gp 可將多種藥物泵出血腦屏障,利用 Bend.3 細胞可篩選 P-gp 抑制劑,提高藥物在腦內的濃度,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遞送提供解決方案。
在腦疾病模型研究中,Bend.3 細胞系可模擬多種腦疾病的病理狀態。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中,將 Bend.3 細胞與淀粉樣蛋白(Aβ)共孵育,可觀察到細胞炎癥反應增強、緊密連接破壞,模擬 Aβ 對血腦屏障的損傷過程,研究炎癥因子(如 TNF-α、IL-1β)在其中的作用;在多發性硬化癥研究中,該細胞系與免疫細胞共培養模型,可用于研究免疫細胞穿越血腦屏障的機制,探索疾病中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與免疫浸潤的關聯。
在藥物遞送研究領域,Bend.3 細胞系是評估藥物透過血腦屏障能力的重要模型。通過構建 Transwell 共培養體系,將藥物加入上室,檢測下室藥物濃度,可計算藥物的透過率,評估其穿透血腦屏障的能力。對于難以穿透血腦屏障的藥物,可利用該模型篩選靶向修飾的藥物遞送系統,如表面修飾轉鐵蛋白或肽段的納米顆粒,觀察其是否能通過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提高透過率,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遞送系統設計提供實驗支持。
前沿研究中,Bend.3 細胞系的應用不斷拓展。在類器官構建中,將其與星形膠質細胞、周細胞共培養,可形成具有三維結構的 “腦微血管類器官",更真實地模擬體內血腦屏障的細胞組成和微環境,用于研究細胞間相互作用對血腦屏障功能的影響。在基因編輯研究中,通過 CRISPR 技術調控 Bend.3 細胞中特定轉運蛋白或連接蛋白的表達,可深入探究這些蛋白在血腦屏障功能中的作用,為開發靶向血腦屏障的治療策略提供新靶點。此外,該細胞系還可用于研究腦微血管內皮細胞在神經血管單元中的作用,探索其與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的相互作用,為理解中樞神經系統的穩態維持和疾病發生機制提供新視角。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