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ZY-1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系
HBZY-1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系作為源自大鼠腎小球系膜區的正常系膜細胞模型,因保留腎小球系膜細胞的收縮功能及基質代謝特性,在腎小球濾過功能調控、腎臟纖維化機制及腎小球疾病病理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成為探究腎小球系膜生理功能及相關疾病的關鍵實驗工具。
細胞特性與來源背景:該細胞系源自大鼠腎小球系膜組織,經原代培養和純化獲得。細胞形態呈梭形或星形,胞體大小均勻(直徑約 18-22μm),胞質豐富且呈弱嗜酸性,可見較多的微絲和粗面內質網,約 25% 細胞可見細長的胞質突起相互連接,細胞核呈橢圓形,位于細胞中央,核仁清晰。生長方式為貼壁生長,呈放射狀或漩渦狀排列,具有一定的接觸抑制,傳代后 24 小時貼壁率達 92%。核心參數表現出正常腎小球系膜細胞特征:倍增時間約 70 小時,連續傳代 18 次后仍保持穩定的生物學特性;表面標志物表達du特,α- 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A)陽性率達 95%,系膜細胞特異性標志物硫酸ruan骨素蛋白聚糖(versican)陽性率 93%,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 β(PDGFRβ)陽性率 90%;具有正常的二倍體核型(染色體數 42 條),無染色體畸變;可分泌 Ⅰ 型和 Ⅳ 型膠原蛋白,基礎分泌量分別達 65ng/mL 和 45ng/mL;具有收縮功能,在血管緊張素 Ⅱ 刺激下收縮率達 35%;無微生物污染,細胞純度達 96%,保障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科研應用價值:在腎小球濾過功能調控研究中,HBZY-1 細胞經血管緊張素 Ⅱ 處理 48 小時后,細胞收縮率增加 40%,細胞外基質面積占比提升 35%,可模擬系膜細胞收縮對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為解析腎小球濾過功能調控機制提供理想模型。
在腎臟纖維化研究方面,該細胞經轉化生長因子 -β1(TGF-β1)處理后,Ⅰ 型膠原蛋白分泌量增加 2.8 倍,α-SMA 表達量提升 55%,細胞增殖速率增加 40%,可模擬腎小球系膜增生性腎炎中的系膜細胞活化過程,適用于探究腎臟纖維化的分子機制。
腎小球疾病研究領域,該細胞經高糖(30mM)處理后,氧化應激水平提升 60%,炎癥因子 IL-6 分泌量增加 4.2 倍,細胞凋亡率達 32%,能很好地模擬糖尿病腎病中的系膜細胞損傷,為探究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提供實驗基礎。此外,該細胞與腎小球內皮細胞共培養時,內皮細胞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量增加 3 倍,可用于探究系膜細胞 - 內皮細胞相互作用在腎小球損傷中的調控機制。
培養與保存規范:推薦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 培養基,添加 2mM 谷an酰胺、1% 胰島素 - 轉鐵蛋白 - 硒混合液及 1% 抗生素混合液,培養環境為 37℃、5% CO?飽和濕度培養箱。培養基需每 2-3 天更換一次,以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傳代時,用 PBS 沖洗細胞 2 次,加入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混合液,37℃孵育 8-10 分鐘,待細胞間隙增大后輕輕吹打使細胞脫落,傳代比例為 1:3-1:4,每 6-7 天傳代一次,避免過度傳代導致收縮功能下降。
凍存液采用培養基 + 10% DMSO+20% 胎牛血清的混合液,細胞濃度調整為 2×10?個 /ml,經程序降溫(-20℃1 小時→-80℃過夜→液氮保存)后,復蘇存活率達 85% 以上,3-4 代內可恢復正常的生長和分泌功能。運輸采用干冰冷凍運輸或培養瓶活細胞運輸,收到細胞后需靜置培養 24 小時,更換培養基后觀察細胞形態,確認無異常漂浮物且排列整齊后進行實驗。該細胞系僅限科研使用,操作時需避免頻繁更換培養條件,以防影響其收縮特性。
HBZY-1 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系以其穩定的系膜細胞特性、完整的收縮與分泌功能,在腎小球生物學研究與腎臟疾病機制探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揭示腎小球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開發腎臟保護藥物提供了可靠的細胞模型。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