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os人B淋巴細胞瘤細胞系
Ramos人B淋巴細胞瘤細胞系是研究非 EB 病毒相關 B 細胞淋巴瘤的重要模型,因不攜帶 EB 病毒基因組且具備典型的成熟 B 淋巴細胞特征,在淋巴瘤發病機制、免疫表型分析及藥物研發領域應用廣泛,為解析非病毒驅動型 B 淋巴瘤的生物學行為提供了可靠工具。
來源與背景:該細胞系于 1977 年從一名 3 歲男性 Burkitt 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分離建立,屬于非 EB 病毒關聯型 B 淋巴瘤細胞系的典型代表。與 Raji 細胞系不同,其未檢測到 EB 病毒基因組,更貼近散發性 Burkitt 淋巴瘤的臨床特征,尤其適合研究非病毒因素(如染色體易位)在 B 淋巴瘤發生中的作用,為探索 “單純遺傳學異常驅動淋巴瘤發生" 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理想樣本,填bu了非 EB 病毒相關 B 淋巴瘤研究模型的空白。其明確的來源和長期傳代穩定性,使其成為對比研究病毒與非病毒相關淋巴瘤差異的重要工具。
細胞特性:形態上呈圓形或類圓形,懸浮生長,無貼壁能力,細胞體積略小于 Raji 細胞,細胞質清澈,可見少量嗜堿性顆粒,細胞核圓形或橢圓形,染色質致密,核仁清晰,具有 Burkitt 淋巴瘤細胞的典型形態特征。核心特性為非 EB 病毒攜帶狀態,經多次檢測未發現 EB 病毒基因組及相關病毒蛋白(如 EBNA、LMP)表達,排除了病毒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是研究宿主遺傳學異常單獨作用的理想模型;成熟 B 淋巴細胞表型,高表達 B 細胞特異性標志物 CD19、CD20、CD22,同時強表達表面免疫球蛋白 M(sIgM)和免疫球蛋白 D(sIgD),符合未受抗原刺激的成熟 B 細胞分化特征;高增殖與克隆形成能力,體外培養時增殖速度快,細胞倍增時間約 28-32 小時,克隆形成率約 55%,在裸鼠模型中接種后 2-3 周形成實體瘤,成瘤率達 90% 以上,腫瘤組織病理形態與原發淋巴瘤高度一致,模擬散發性 Burkitt 淋巴瘤的生長特性。傳代時無需消化處理,直接吹打即可收獲細胞,傳代比例 1:4-1:6,連續傳代 50 次后仍保持穩定的免疫表型和增殖活性,無自發 EB 病毒感染現象。
培養條件:適宜采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1640 培養基,添加 1% 非必需氨基酸和 2mM 谷an酰胺以維持細胞活性。培養環境需控制在 37℃、5% CO?飽和濕度,每 2-3 天更換一次培養基,細胞密度維持在 1×10?-1×10?個 /ml 之間,密度過高會導致細胞聚團及活力下降。與貼壁細胞系不同,其對滲透壓敏感,培養基滲透壓需維持在 280-300mOsm/kg,波動過大會導致細胞腫脹或皺縮。傳代時通過離心(1000rpm,5 分鐘)收集細胞,用新鮮培養基重懸后接種,無需消化處理,操作過程中避免劇烈振蕩,以保持細胞完整性。低代次細胞建議每 20 代凍存一次,凍存液采用含 10% DMSO 的胎牛血清,復蘇后存活率可達 80% 以上。
檢測鑒定:經嚴格微生物篩查,無支原體、細菌、真菌及外源病毒污染,符合實驗細胞質量標準。免疫表型分析顯示,CD19、CD20 陽性率均超過 95%,CD3、CD5 陰性,sIgM/sIgD 雙陽性,符合成熟 B 淋巴細胞的免疫特征。分子遺傳學檢測證實存在標志性 t (8;14) 染色體易位,c-MYC 基因與免疫球蛋白重鏈基因融合導致異常表達,但未檢測到 EB 病毒 DNA 及 RNA,與散發性 Burkitt 淋巴瘤的遺傳學特征wan全一致。功能驗證實驗中,體外刺激可分泌少量免疫球蛋白 M,裸鼠尾靜脈注射后可發生骨髓浸潤,模擬臨床淋巴瘤的骨髓轉移特征,為研究淋巴瘤侵襲轉移機制提供了功能模型。
應用領域:在發病機制研究中,該細胞系常用于解析單純 c-MYC 激活在 B 淋巴瘤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其 c-MYC 持續高表達可通過上調 cyclin D2、E2F1 等基因加速細胞周期進程,同時抑制 p53 通路功能,獨立驅動 B 細胞惡性轉化,為理解非病毒相關 Burkitt 淋巴瘤的 “遺傳學驅動" 機制提供了關鍵線索。在免yi治療研究中,是評估 B 細胞靶向藥物療效的常用模型,針對 CD20 的單克隆抗體可特異性結合該細胞系,通過補體依賴的細胞毒性(CDC)和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ADCC)發揮殺傷作用,殺傷效率可達 75% 以上,為 B 淋巴瘤免yi治療方案的優化提供實驗依據。在藥物篩選方面,適用于篩選抗非 EB 病毒相關 B 淋巴瘤的候選藥物,通過對比其與 Raji 細胞系對藥物的反應差異,可區分藥物的病毒依賴與非依賴效應,如某些靶向 B 細胞受體信號通路的抑制劑對其抑制作用更顯著。此外,該細胞系可用于研究 B 淋巴瘤的免疫逃逸機制,與樹突狀細胞共培養時可抑制樹突狀細胞成熟,減少細胞因子分泌,為解析淋巴瘤如何逃避免疫監視提供實驗基礎。
該細胞系的優勢在于能穩定保留 Burkitt 淋巴瘤的標志性遺傳學改變且無 EB 病毒干擾,為研究 “單純染色體易位驅動腫瘤發生" 的機制提供了理想模型。通過與 Raji 細胞系的對比實驗,可清晰區分病毒與非病毒因素在淋巴瘤發生中的不同作用,如在 c-MYC 抑制劑敏感性實驗中,其對藥物的反應更直接反映 c-MYC 本身的靶向效應,排除了病毒蛋白的干擾。
總之,Ramos 人 B 淋巴細胞瘤細胞系憑借其非 EB 病毒攜帶狀態、典型的 B 細胞特征及穩定的生物學特性,成為研究非病毒相關 B 淋巴瘤的重要工具,為解析單純遺傳學異常驅動的淋巴瘤發病機制、開發特異性治療藥物及優化臨床治療策略提供了堅實的實驗基礎。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