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L-2H3大鼠嗜堿細胞性白血病細胞系
RBL-2H3大鼠嗜堿細胞性白血病細胞系是過敏反應與免疫炎癥研究的核心模型,源于大鼠嗜堿細胞性白血病,因精準模擬嗜堿細胞的活化功能,成為解析 IgE 介導的過敏機制及藥物研發的關鍵工具。
1978 年,Siraganian 團隊通過氮芥誘導大鼠建立嗜堿細胞性白血病模型,從中分離出該細胞系。經克隆篩選,其兼具白血病細胞的無限增殖能力與正常嗜堿細胞的脫顆粒特性,對 IgE 信號通路響應敏感,這一特質使其成為過敏研究的標gan模型,至今仍被廣泛沿用。
生物學特性上,該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貼壁生長但附著力弱,易形成懸浮集群。胞質內富含嗜堿顆粒,吉姆薩染色呈紫紅色,顆粒含組胺、白三烯等介質。其倍增時間 28-32 小時,在 15% 胎牛血清的 MEM 培養基中穩定傳代,50 代內保持 IgE 受體高表達,長期培養需檢測 FcεRI 確保功能。
功能上,其核心是模擬 “IgE - 抗原觸發脫顆粒" 過程。FcεRI 與 IgE - 抗原結合后,啟動胞內鈣信號,激活 PKC 與 MAPK 通路,促使顆粒釋放組胺、5 - 羥色胺及 IL-4 等。抗原刺激 30 分鐘,組胺釋放率達 40%-60%,與抗原濃度呈劑量依賴,高度契合人體過敏反應。
應用領域廣泛,在機制研究中,通過基因操作可明確關鍵分子作用,如沉默 SYK 激酶使脫顆粒率降 70%,印證其為 IgE 通路核心。藥物篩選中,可評估抗組胺藥等的效果,檢測對組胺釋放、鈣流的抑制,助力候選化合物篩選。
還能用于炎癥交叉研究,釋放的白三烯 B4 誘導中性粒細胞趨化,模擬 “過敏 - 炎癥" 級聯,Transwell 實驗可觀察炎癥細胞募集。其表達的 TLR4 在 LPS 刺激下增強脫顆粒,揭示感染與過敏加重的關聯。
培養需 37℃、5% CO?環境,培養基加必要營養,傳代用溫和吹打,多聚賴氨酸包被培養瓶增強貼壁。刺激前用 1-2μg/ml IgE 孵育過夜致敏。凍存用含 10% DMSO 的胎牛血清,梯度降溫存液氮,復蘇快速解凍離心,存活率超 80%,凍存前需確保細胞處于對數生長期且脫顆粒率達標。
與原代嗜堿細胞相比,其來源穩定、重復性高、可基因編輯,但缺乏體內微環境,需結合小鼠模型驗證。
總之,RBL-2H3 大鼠嗜堿細胞性白血病細胞系憑借對過敏反應的精準模擬,架起基礎研究與臨床開發的橋梁,推動過敏機制與藥物研發的突破。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