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210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系
L1210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系源自 DBA/2 小鼠的自發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948 年由 Law 等首ci分離建立,因能穩定模擬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病理進程,成為腫瘤學研究shi上應用zui廣泛的白血病模型之一,在藥物研發、耐藥機制解析及白血病發病機制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該細胞系呈現典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形態與表型特征。顯微鏡下,細胞呈圓形或類圓形,wan全懸浮生長,部分細胞聚集成松散的小簇,核質比ji高,細胞核占細胞體積的 70% 以上,染色質呈粗顆粒狀,可見 1-3 個明顯核仁,胞質少而嗜堿性強,偶見空泡,這些形態特征與人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原幼淋巴細胞形態高度吻合。免疫表型分析顯示,細胞表達 B 淋巴細胞早期分化抗原 CD19 和 CD20,不表達成熟 B 細胞標志物 IgM,同時表達白血病干細胞相關標志物 CD34,提示其起源于 B 淋巴細胞前體階段,這種表型特征使其能模擬人類前體 B 細胞 ALL 的生物學行為。
體外培養體系中,L1210 細胞展現出快速增殖與穩定生長的特性。最適培養條件為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 1640 培養基,在 37℃、5% CO?環境下,細胞倍增時間僅為 12-18 小時,是目前已知增殖速率最快的腫瘤細胞系之一,對數生長期細胞活力可達 95% 以上。其顯著特點是對營養條件要求較低,在血清濃度降至 5% 時仍能保持正常增殖,這種強適應性使其便于大規模培養。此外,該細胞系凍存復蘇性能優異,液氮凍存后復蘇存活率超過 90%,連續傳代 50 次后,形態與增殖特性無明顯改變,為長期實驗提供了穩定的細胞來源。
L1210 細胞的核心價值體現在其對抗腫瘤藥物的敏感性與耐藥模型構建能力。作為經典的抗腫瘤藥物篩選模型,其對多種抗腫瘤藥物呈現可預測的敏感性 —— 在體外藥敏實驗中,長春新堿等傳統抗腫瘤藥物對其半數抑制濃度(IC50)與臨床療效高度相關,與體內模型的藥物有效劑量呈線性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持續低劑量藥物誘導,可建立穩定的耐藥細胞系(如 L1210/VCR 耐長春新堿株),這些耐藥細胞不僅對誘導藥物耐藥,還對其他結構無關藥物產生交叉耐藥,模擬了臨床多藥耐藥現象,為研究耐藥機制提供了理想工具。
在白血病發病機制研究中,L1210 細胞為解析惡性增殖的分子機制提供了關鍵線索。基因組分析顯示,該細胞系存在 c-Myc 基因的擴增與過度表達,其 mRNA 水平是正常淋巴細胞的 8 倍以上,通過激活下游 Cyclin D1 等靶基因,推動細胞持續進入 S 期,導致無限增殖。同時,細胞中抑癌基因 p16INK4a 啟動子發生甲基化沉默,使細胞周期檢查點失控,這兩種分子異常的協同作用構成了 L1210 細胞惡性增殖的核心驅動機制,與人類 ALL 中常見的 c-Myc 異常激活現象高度一致。
在體內模型構建中,L1210 細胞是評估抗腫瘤藥物體內療效的金標準。將 1×10?個細胞腹腔接種于 DBA/2 或 BALB/c 小鼠,7-10 天可形成明顯腹水,小鼠出現體重下降、脾臟腫大等白血病典型癥狀,平均生存期為 10-14 天,這種模型被稱為 “L1210 腹水瘤模型"。通過監測小鼠生存期延長率(T/C 值),可定量評估藥物療效,該模型至今仍是抗腫瘤藥物臨床前評價的標準模型之一。此外,靜脈接種 L1210 細胞可建立系統性白血病模型,模擬人類白血病的全身浸潤特征,骨髓、肝臟、脾臟等造血器官中均可見大量白血病細胞浸潤,為研究白血病的轉移與定植機制提供了體內平臺。
在耐藥機制研究中,L1210 耐藥株揭示了多藥耐藥的關鍵分子機制。L1210/VCR 細胞中,P - 糖蛋白(P-gp)的表達量較親本株升高 12 倍,這種 ATP 依賴的藥物外排泵可將進入細胞的藥物主動轉運至胞外,使細胞內藥物濃度降至殺傷閾值以下。使用 P-gp 抑制劑維拉帕米與長春新堿聯合處理,可使耐藥細胞的敏感性恢復 80%,證實 P-gp 在耐藥中的關鍵作用,這一發現直接推動了臨床多藥耐藥逆轉劑的研發。
在藥物研發領域,L1210 細胞的應用貫穿從化合物篩選到臨床前評價的全過程。基于其高通量篩選模型,已成功發現多種新型抗腫瘤化合物,如從海洋真菌中分離的環肽類化合物,對 L1210 細胞的 IC50 達 0.1μM,且對耐藥株仍保持活性,機制研究顯示其可抑制微管聚合并阻斷 P-gp 功能。
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L1210 細胞系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產生了更精準的研究模型。通過 CRISPR/Cas9 技術敲除 L1210 細胞中的 P-gp 基因,可構建 P-gp 缺失的耐藥模型,證實其在耐藥中的必要性;而導入野生型 p53 基因則可顯著抑制細胞增殖,使裸鼠移植瘤體積縮小 70%,為基因治療策略提供了實驗依據。這些基因工程化細胞系進一步拓展了 L1210 模型的應用邊界,使其在白血病研究中持續發揮核心作用。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