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E小鼠胚胎內層細胞系
R1/E小鼠胚胎內層細胞系是在 R1 細胞基礎上衍生的重要干細胞模型,因具備更穩定的多能性調控特征,在胚胎發育機制研究與基因工程應用中具有特殊價值。
來源與背景:該細胞系源自 129/Sv 小鼠早期胚胎的內層細胞團(ICM),是 R1 細胞系經基因修飾或表型篩選獲得的亞克隆株。相較于原始 R1 細胞,R1/E 細胞在體外培養中展現出更強的未分化狀態維持能力,其建立過程通過嚴格的克隆篩選,保留了胚胎內層細胞的核心特性,同時增強了遺傳操作的兼容性,為精準基因編輯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細胞工具。
細胞特性:形態上與 R1 細胞類似,呈圓形或多角形,核質比高,以集落狀貼壁生長,集落邊緣清晰,細胞間連接緊密。其核心優勢在于多能性穩定性—— 在長期傳代中不易自發分化,體外誘導分化時對信號調控的響應更均一,可高效分化為三胚層細胞,尤其在神經外胚層和中胚層分化中表現出更高的定向性。細胞倍增時間約 20-26 小時,傳代時需用溫和吹打結合機械分離法處理集落,避免單細胞分散導致的分化傾向,這一特性使其在大規模培養中仍能保持表型一致性。
培養條件:基礎培養基為含 15% 胎牛血清的 DMEM 高糖培養液,需添加重組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小分子抑制劑(如 MEK 抑制劑 PD0325901)以強化未分化狀態維持。培養環境需嚴格控制在 37℃、5% CO?飽和濕度條件,培養基更換頻率為每日一次,以維持穩定的營養梯度。與 R1 細胞不同,R1/E 細胞可在無飼養層條件下生長,但需用明膠與纖維連接蛋白混合包被培養皿,增強細胞貼附與信號傳導效率,降低分化風險。
檢測鑒定:經全面質控,該細胞系無微生物污染,遺傳穩定性通過 STR 分型和染色體核型分析驗證,核型與 129/Sv 小鼠wan全一致。免疫熒光檢測顯示,其多能性標志物 Oct4、Nanog、Sox2 的表達強度高于 R1 細胞,且堿性磷酸酶活性更穩定。體內畸胎瘤實驗中,形成的三胚層組織分化更均衡,尤其在軟骨、神經上皮等組織的分化比例上表現出可重復性,進一步證實其多能性調控的精準性。
應用領域:在發育生物學研究中,R1/E 細胞系因分化均一性高,成為解析信號通路時空調控的理想模型,例如通過其研究 Wnt/β-catenin 通路在中胚層分化中的劑量效應。在基因編輯領域,其顯著優勢在于同源重組效率比 R1 細胞提高 30%-50%,是構建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的shou選工具,通過囊胚注射可高效獲得生殖系傳遞的嵌合體。在再生醫學研究中,其分化的神經前體細胞純度可達 90% 以上,為神經系統疾病的細胞治療模型提供了高質控的細胞來源。此外,R1/E 細胞在表觀遺傳研究中也具有du特jia值,可通過其探究 DNA 甲基化與組蛋白修飾在多能性維持中的協同作用。
總之,R1/E 小鼠胚胎內層細胞系在保留 R1 細胞核心特性的基礎上,通過優化的表型特征拓展了應用邊界,成為連接基礎干細胞生物學與精準基因工程的關鍵橋梁,為復雜生物學問題研究提供了更可控的實驗系統。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詳細信息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