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唐芳瓊生物傳感器研發成果登期刊
閱讀:528 發布時間:2011-4-21生物通報道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唐芳瓊研究員領導的納米材料可控制備與應用研究室在酶生物傳感器研發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人員稱他們開發的新型生物傳感器可實現對乳酸脫氫酶(LDH)及血清中葡萄糖濃度的快速、檢測。與該研究成果相關的2篇論文相繼發表在電化學與傳感器領域影響因子排名*的雜志《生物傳感器與生物電子學》(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相關工作已申請2項中國發明。
轉染功能活性蛋白,Fermentas推出產品,快來免費申請樣品!
開發新型、快速、檢測乳酸脫氫酶(LDH)活性水平的方法可實現對常見的心肌炎、心肌梗塞、腎病、肝癌等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實時調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此,將具有激發范圍寬,發射光譜窄,熒光量子產率高,可通過調節尺寸、組成或結構來調節發射峰位,實現多色發光等優異光學特性的量子點用于開發信息容量大、響應速度快、靈敏度高、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便于攜帶的生物傳感器,成為光學生物傳感器研究的新熱點。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唐芳瓊研究員領導的納米材料可控制備與應用研究室一直致力于用價廉、可工程化的方法制備量子點并應用于生化檢測,采用超聲霧化法制備的水溶性碲化鎘(CdTe)量子點實現對乳酸脫氫酶(LDH)活性的定性定量分析。該生物傳感器的檢測范圍為150~1500U/L,zui低檢測限達75U/L。
研究人員進而把這種方法拓展到血清中葡萄糖濃度的測定,并初步實現了對這兩種物質的同時檢測。所構建的新型光學生物傳感器與其他的量子點光學生物傳感器(例如基于熒光能量共振轉移的光學生物傳感器)相比,不需要昂貴而復雜的生化分子修飾,方法簡單快捷,操作易于掌握,大大減少了生物傳感器從組裝到檢測的時間,有利于傳感器的小型化和家庭化。
此方法拓展了納米材料的應用領域,為開拓生化檢測分析的新途徑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實驗和理論基礎,促進了酶生物傳感器的實用化發展。
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理化所青年基金項目的支持。
(生物通:何嬙)
作者簡介:
唐芳瓊
研究員,1970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唐芳瓊教授是納米材料科學家,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根據實際需求設計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思想,已經成為科技人員開展研究的基礎理念,對納米技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致力于按需設計可控制備納米材料,致力于應用在分子電子學的器件組裝,納米生物醫藥的高靶向和控制釋放兩大方面,從2000年起,領導團隊負責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10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6項, 其中重點項目2項,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1項,中國科學院創新基地項目3項,北京市基金項目3項。開展了廣泛的國內合作研究,多次應日本東京理科大學膠體界面化學專家今野紀二郎和北原文雄教授聘請進行尺寸、結構和形貌可控納米顆粒的合成合作研究,1992-1994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化學工程系特聘研究員,1996-1997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化學工程系客座副教授。2000-2001應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邀請,合作研究光子晶體的納米復合基礎材料。1998年以前,在江龍院士領導的的團隊作為主要 成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重大基金項目"分子器件基礎研究",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分子電子學”的研究。在膠體與界面領域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獎勵: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三項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一項。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和化學科學部評審專家,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Advanced Materials, Small,Langmuir, 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Macromolecules,中國科學,無機化學學報,物理化學,化學進展,過程工程學報等雜志審稿人。發表SCI、EI文章130余篇,發明70余項(已獲授權55項),發明2項。
主要研究領域:
從事物理化學,膠體和界面化學,納米材料可控制備與組裝,分子電子學,納米生物醫學等方面的研究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