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千種單基因病計劃”再獲新進展 外顯子測序揭示NCSTN基因的突變可導致逆向性痤瘡的發生
閱讀:803 發布時間:2011-4-92011年3月24日,由華大基因和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張學軍教授科研團隊合作研究的成果《利用外顯子測序技術發現并驗證了NCSTN基因的突變可導致逆向性痤瘡的發生》在雜志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上在線發表,這是我國科學家將外顯子測序技術應用于單基因病致病基因尋找的又一項重要成果,對NCSTN基因突變的檢測和逆向性痤瘡及其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逆向性痤瘡(Inversa acne, AI)又名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以反復發生皮膚膿腫、竇道及瘢痕形成為特征性表現。本病多發生于女性,由于大汗腺導管閉塞繼發細菌感染所致。除皮損外,AI還可伴發關節炎或者繼發鱗狀上皮細胞癌,不僅對患者的健康和美觀均有極大影響,而且可造成患者嚴重的身心負擔。
本研究選取了一個中國漢族人四代家系,該家系在2006年由張學軍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利用全基因組掃描結合連鎖分析的方法,將疾病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p21.1-1q25.3區域,這項成果在同一雜志(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發表。由于連鎖區域范圍較大,包含大約900個基因,若要進行精細定位,則需要尋找大的家系,這將是一個耗時費力的過程,而外顯子測序技術解決了這一難題。
本研究采用Agilent全外顯子組捕獲芯片并結合高通量測序,對該家系中的兩名患者進行外顯子測序,平均每個個體發現遺傳變異42,678個,其中包括34,570個非同義突變,通過與公共數據庫比對過濾分析并結合連鎖定位的結果,推測出NCSTN基因的第11個內含子供體位置的突變可能和AI的發病相關。后期驗證階段,在另一AI家系中發現該基因的第3號外顯子存在一個2bp核苷酸的缺失;同時,在這兩個家系的所有正常對照和90名正常人中均未發現這兩個突變,從而證實NCSTN基因與逆向性痤瘡的發生相關。本研究發現了NCSTN基因的2個新的突變位點,NCSTN基因編碼的蛋白是γ分泌酶復合體的四個亞單位之一,而γ分泌酶與AI及阿爾采默氏病的發病密切相關,因此,該基因突變的檢測對AI及其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新一代測序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為疾病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作為一種、快速和高性價比的研究方法,外顯子測序技術廣泛應用于遺傳病的研究。自2009年以來,*雜志上相繼發表了多篇將外顯子測序技術應用于單基因病的研究成果,并已經獲得單基因病領域科學家的廣泛認可。目前,應用外顯子測序技術發現并統計稀有突變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頻率,并結合疾病臨床表型等背景知識在基因層面解讀疾病,已經成為疾病研究的趨勢。
華大基因于2010年5月啟動“中華千種單基因病計劃”至今,已與國內外50多家科研醫療單位合作,啟動了約150種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有50多個項目處于后期的驗證階段。2011年,我們期望挖掘更多的科學發現,華大基因期待與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