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布2025年度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含延續資助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B類)項目資助結果。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長江大學、華北理工大學、燕山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深圳大學、湖北大學、揚州大學、安徽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浙江農科院、中國科學院等20余所高校機構公開披露了獲批情況,其中包括長江大學、華北理工等高校實現都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首次獲批該項目。
2025青A(原杰青)部分匯總
1、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顏徐州
顏徐州,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A類) [原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主持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項目(2021)、參與基金委創新群體項目等多項,入選上海市東方學者(2018)、曙光學者(2022)計劃。
主要研究方向為機械互鎖聚合物和動態高分子材料。2009年在浙江理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2014年在浙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4-2018年分別在美國猶他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2010年至今在聚合物和超分子化學領域發表論文和專著90余篇(含20篇ESI高被引論文),包括Nat. Chem., CCS Chem., Nat. Commun., PNAS, JACS, Adv. Mater.,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等領域內權威雜志,所發表論文被引用9000多次,H因子為45。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學者”化學榜單(2017-2019)。
2、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教授 伍冬睿
伍冬睿,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
2003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得自動化專業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碩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美國南加州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為腦機接口、機器學習、智慧醫療、情感計算。出版學術專著《Perceptual Computing》(Wiley-IEEE出版社),發表 Proceedings of the IEEE、IEEE TPAMI、National Scienec Review 等SCI論文100余篇,ESI高引13篇,谷歌學術總引用1.6萬余次(H=67),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2020-2024連續5年入選斯坦福大學全球前2%科學家榜單(終身、年度)。授權國際專利5項,中國發明專利23項,轉讓4項。兩個一作算法進入Matlab Fuzzy Logic Toolbox。
獲2023中國自動化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 (1/5),202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智能計算創新人物,6個青年科學獎 (2022教育部青年科學獎,2021中國自動化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20 USERN Prize in Formal Sciences,2017 IEEE系統、人和控制論學會首屆青年科學家獎,等),6個杰出論文獎 (2021 IEEE 神經系統與康復工程匯刊最佳論文獎,2014 IEEE 模糊系統匯刊杰出論文獎,2012 IEEE 計算智能學會杰出博士論文獎,等),2022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等。
3、湖南大學教授 黃晟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布了2025年度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含延續資助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B類)項目資助結果。
湖南大學黃晟教授獲批2025年度國家青年科學基金A類項目(原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黃晟,1988年出生,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導,海上風力發電裝備與風能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輸變電新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湖南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拔尖)。2017-2021年期間,在丹麥技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風電高效安全運行、新能源發電技術、儲能技術與裝備。
4、湖南大學教授 康旭東
康旭東教授,湖南大學人工智能與
機器人學院,長期致力于高
光譜遙感圖像獲取與處理方法研究,承擔國家青年科學基金A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成果應用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等單位,獲2019與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均排3)。
2007年在東北大學獲學士學位,2012年在冰島大學訪學,師從歐洲科學院院士、冰島大學校長 Jon Atli Benediktsson 教授,2015年在湖南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師從李樹濤教授,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2015-2020,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2020-至今,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院)。
5、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王政
王政,電子科技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2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
2007年和2010年分別獲得清華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14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博士學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科研項目10余項。
長期從事硅基毫米波、太赫茲集成電路的理論及設計研究,在硅基毫米波、太赫茲集成電路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在ISSCC和JSSC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6、長江大學教授、副校長 趙輝
8月3日,長江大學校友總會發布消息,該校副校長趙輝教授獲批國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原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趙輝,山東樂陵人,1984年生,國家優青人才項目獲得者(2019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巴渝學者講座教授,榮獲第30屆孫越崎能源青年科技獎、湖北省青年五四獎章。現任長江大學副校長,兼任低碳催化與二氧化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應用協會人工智能分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及會評專家、美國石油工程師協會(SPE)會員、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石油學報》《石油科學通報》等期刊編委。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油田企業重大課題等100余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石油工程、計算數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及熱點論文3篇、2017年度中國石油科學十佳論文獎論文1篇;出版中英文專著4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1項、國際發明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8項;榮獲省政府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1)、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排名1,3)、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1)、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排3)。研究發展了新的油氣藏智能開發模擬及優化調控技術,創立了高效率、無網格特征的數值模擬新方法,構建了智能注采、井網井位以及壓裂縫網一體化優化技術,開展了配套油氣井智能監測調控工具的研發,形成了具有自主產權的油氣藏智能開發模擬優化軟件(INSIM)及Web端云平臺系統,榮獲中石油夢想云大賽優秀成果獎(高校唯一),并被深度嵌入到中海油首款海上油藏數模軟件OSIM,助力其國產化替代。
其研究成果在國內外近30個油田取得了應用和推廣,先后被石油界發行量最大的技術雜志JPT(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石油科技)報道,同時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資助成果,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方主辦期刊《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進行封面和長文綜述報道,相關技術被集成和引入到全球最大的油藏數值模擬開源軟件MRST(挪威科技工業研究所)和雪佛龍、殼牌等國外石油公司的油藏數值模擬軟件中。
7、華北理工大學教授 楊志南
華北理工大學楊志南教授申請的“先進鋼鐵材料及加工技術”項目獲得資助,獲批經費400萬元。這是華北理工大學首次獲得國家最高級別青年人才計劃項目。
楊志南教授,現任華北理工大學河北鋼鐵實驗室主任,是先進結構材料領域貝氏體軌道鋼重點研發計劃首席青年科學家,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多年來,他聚焦先進鋼鐵材料設計及綠色、高效制造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開展攻關,開發了軌道鋼、軸承鋼、耐磨鋼等多種高性能鋼鐵材料及力學冶金關鍵技術,相關成果在多家重點企業落地應用,并被納入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他發表論文160余篇,其中SCI論文13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0多項;出版專著、譯著各1部;先后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河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和機械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并獲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青年科技獎、河北冶金青年科技獎;獲河北青年五四獎章、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
8、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 麻勇
8月1日,新華網消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勇教授獲選2025年度國家青年科學基金A類項目。
麻勇,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入選國家首屆醫學高層次人才計劃——國家優秀青年醫師,哈爾濱醫科大學星聯教授,國家青年科學基金A類項目(原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普外科主任,普外科學科帶頭人,肝脾外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肝臟微創外科主任。先后主持國家青年科學基金A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黑龍江省重點研發計劃、哈醫大一院杰出青年培養基金等各類科研項目18項。在東北地區率先開展機器人及腹腔鏡肝膽外科微創手術,完成多例區域首次開展高難復雜術式,連續3年上榜“中國好大夫”榜單。
9、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 楊學勇
楊學勇,1982年生,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蔬菜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主要圍繞葫蘆科瓜類等作物源庫互作的生物學過程,挖掘和解析關鍵變異、變異與基因組互作、變異與環境互作,并定向創制變異來改良作物。旨在建立廣泛適用的方法論,系統地進行源、庫、流的科學改造和設計,實現作物的產量、品質和環境適應性的協同提升。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和課題6項。以通訊/第一作者在Cell、Nature Plants、the Plant Cell等期刊發表SCI論文20余篇。獲國家優青、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等。擔任中國園藝學會蔬菜專委會秘書長,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園藝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中國農業科學英文版)、Vegetable Research等SCI期刊編委。
10、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 張春芝
張春芝,中國農科院基金組研究所研究員。2019年入選“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2022年獲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大北農人才獎”優秀青年人才獎。2007年畢業于沈陽農業大學,獲得生態學學士學位;2014年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學位,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以獨立PI身份留所工作。共發表研究論文21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300,被引1500次,其中以通訊或第一(含并列)在Cell、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雜志發表SCI論文11篇,主持國家優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等項目6項,授權專利8項。
11、燕山大學教授 聶安民
燕山大學亞穩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聶安民教授申請的“共價鍵材料微觀變形機制”項目獲得資助,資助經費400萬元。項目擬開展共價材料缺陷交互作用、化學鍵性-力學行為關聯及原子精度加工機理研究。
聶安民,燕山大學教授,致力于發展和應用原位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技術,聚焦原位加載裝置設計、超硬材料的微納米力學問題和構效關系研究。發展了針對強共價鍵材料的原位微納米力學實驗平臺,實現了金剛石微納力學性能的精確測量及微觀結構演變的實時觀測;提出了突破金剛石理論強度的設計策略,揭示了金剛石和cBN等強共價晶體中非密排面位錯滑移與切變孿生介導的奇異塑性形變機制。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和Matter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SCI期刊論文200余篇,擁有15件發明專利;研究成果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Science Daily等多家媒體評述和報道。
12、中南大學教授 劉芳洋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5年度部分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結果,由李劼教授團隊成員劉芳洋教授申報的“有色金屬材料化冶金”項目,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A類)項目[原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金額為400萬元。該項目聚焦有色金屬材料化冶金的缺陷化學控制,以提升能量高效轉換與安全存儲性能為導向,旨在取得一批國際領先的理論與技術突破,并在相關企業實施工程化應用。
劉芳洋,教授,博導,國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獲得者,現任冶金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先進電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湖南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專家和第六次國家術預測能源領域專家。此外,還擔任國家能源金屬資源與新材料重點實驗室和湖南省有色金屬增值冶金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有色金屬材料化冶金、能量高效轉換與安全儲存材料,具體包括半導體材料冶金(鈣鈦礦和銅鋅錫硫等硫、鹵化物半導體光伏材料)、離子導體材料冶金(鋰磷硫氯和鋰釔氯等硫、鹵化物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材料),以及光伏/半導體行業固廢處理與資源化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來,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Nature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科學通報和中國科學等多個國內外知名刊物發表SCI論文8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42項,其中30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實施10余項工程應用;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多個企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13、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中心醫院教授 宋勇峰
8月2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消息,該校附屬中心醫院宋勇峰教授申報的“脂代謝紊亂的發病機制與干預策略”獲批青年科學基金項目(A類),資助金額為400萬元。
宋勇峰教授始終堅持從臨床實踐中凝練科學問題,以治病救人、服務患者所需為中心,從醫學實踐中凝練和發掘科學問題,針對當前脂代謝紊亂機制不清、病因不明、缺乏對因干預策略等臨床難題開展了持續深入的研究,在脂代謝紊亂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膽固醇毒性新理念,指出過量膽固醇在多種疾病中的潛在危害,拓展對膽固醇的作用以及高膽固醇相關疾病的傳統認識;明確了垂體激素水平異常是高膽固醇血癥的成因,證明垂體促激素可直接調控脂代謝并闡明分子機制;鑒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脂代謝調控的新因子并闡明分子機制,提出了干預垂體激素防治高膽固醇血癥的新策略,為疾病治療提供潛在干預靶點。
2025青B(原優青)部分匯總
1、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副教授 劉斯洋
劉斯洋,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副教授。2011年畢業于中山大學,2015年獲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物信息學碩士,2017年獲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物信息學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遺傳統計、生物信息學及人工智能領域方法的研發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圍繞如何高效識別疾病遺傳與環境病因這一關鍵科學問題,研發了多項創新算法和方法,并將其應用于真實世界健康醫療大數據,系統解析生命早期婦幼人群疾病及中老年腦血管病的病因機制,構建了部分疾病的預警與干預模型;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含共同)在Cell、Natur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5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廣東省高層次人才項目和深圳市科技項目各1項,為課題骨干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東省區域聯合重點基金等科研任務。
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 劉娜
劉娜,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兼任農產品質量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學術骨干、農業農村部南方豆類蔬菜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學術骨干、中國園藝學會豆類蔬菜分會副秘書。2008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13年畢業于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獲得蔬菜學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菜用豌豆、菜用大豆等豆類蔬菜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優異基因挖掘與新品種選育研究。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蔬菜新品種選育重大專項課題、浙江省重點研發課題等十余項。
近年來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Genetics、Molecular Plant、Horticultural Research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10余篇,第一完成人育成菜用豌豆新品種2個,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軟件著作權10余項。
3、揚州大學教授 馬斌馬斌,男,1992年出生,揚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B類)資助(2025)。2021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遺傳學專業,師從何祖華院士,獲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畢業后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開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為何祖華院士與陳曉亞院士。2023年作為揚州大學高層次引進人才加入揚州大學農學院。曾獲中國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中國科學院特別研究助理、上海市超級博士后、江蘇省雙創團隊、江蘇省科協青年人才托舉計劃、揚州市綠揚金鳳優秀博士等人才項目資助。
主要從事作物源庫關系以及優質高產的遺傳基礎研究,先后主持科技創新2030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海南種業實驗室與中種“聯合揭榜掛帥”項目、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和中國博士后面上項目等。申請5項國內發明專利和2項國際專利(PCT),已獲得授權專利1項,在Nature Genetic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Rice,Molecular Breeding,Star Protocols等國際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4、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教授 謝曉靈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謝曉靈教授獲得血液領域青年科學基金(B類)資助,申報項目為《白血病新型治療靶點的鑒定與干預治療策略研究》,直接經費為200萬元/項。
謝曉靈,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血液內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南方醫科大學高層次引進人才。長期專注于白血病干細胞命運調控核心機制的前沿研究,系統性地鑒定了多個關鍵調控分子靶點,并提出了多項原創性干預與治療策略,為白血病精準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創新思路。此次獲批項目將進一步聚焦于白血病干細胞微環境的機制研究,為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
近年來,主持多個國家級和部省級項目,獲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等人才項目資助;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項。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Blood、Oncogene等期刊發表論文15篇。擔任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精準免疫治療分會副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
5、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副教授 湯蘇安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湯蘇安副教授獲得骨科領域青年科學基金(B類)資助,申報項目為《髕骨下脂肪墊在膝骨關節炎中的作用與機制》,直接經費為200萬元/項。
湯蘇安,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骨科中心主治醫師、副教授、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南方醫科大學高層次引進人才。一直專注于骨與關節退行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率先系統解析了髕骨下脂肪墊病理變化的規律,為闡明膝骨關節炎發病機制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此次獲批項目將繼續聚焦髕骨下脂肪墊在膝骨關節炎進展中的動態演進特征和作用機理,并探索靶向干預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新策略。
近年來,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項目;以通訊作者(含共通)和第一作者(含共一)身份在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25)、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4)、Advanced Science(2025、2024)、Science Signaling(2022)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13篇。研究工作被選為當期封面論文(3篇)、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亮點推薦、eBioMedicine同期述評、ESI高被引論文等。
6、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研究員 劉超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劉超研究員獲2025年度青年科學基金項目(B類)項目資助。
劉超,廣州婦兒中心優生圍產研究所研究員。本科畢業于山東大學,2016年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蛋白質泛素化和類泛素化修飾在減數分裂、精子形態建成等過程中的調控機制研究,并探索其與男性生殖系統遺傳性疾病的關系,在克氏綜合癥、無頭精子癥、男性遲發性性腺機能減退癥等方面開展了部分工作。
近5年主持國自然面上項目2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3項。迄今已在EMBOJ、Curr Biol、Nat.Commun、Adv.Sci、Autophagy、Am.J.Hum.Genet、NucleicAcidsRes等雜志發表論文60余篇。曾獲中國動物學會生殖生物學分會青年科技獎、婦幼健康研究會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
7、 燕山大學校聘教授 仝柯
燕山大學亞穩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青年教師仝柯申報的“金剛石材料的強韌化”項目獲得資助,資助經費200萬元。該項目通過高壓調控金剛石顯微組織結構,在保證超高硬度的同時,力爭實現韌性的大幅提升。仝柯,燕山大學校聘教授。2013年在大連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2018年以聯合培養博士生身份赴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開展合作研究,2019年在大連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畢業后在燕山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2020年入選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近5年發表SCI論文29篇,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ure、Nat Synth、Adv Funct Mater、PNAS、Acta Mater等發表論文16篇,參編專著2本。目前主要從事金剛石材料強韌化方面的研究。
8、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研究員 王周光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王周光研究員申報的“細胞生長因子與衰老再生”項目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B類項目(原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實現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該人才項目上的歷史性突破。
王周光,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科研部主任、研究員/博導,浙江省領軍創新團隊負責人,浙江省杰青,浙江省特聘專家,大分子藥物與規模化制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細胞生長因子藥物和蛋白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長期聚焦FGF衰老與再生調控及新藥研發”,近年圍繞FGF與衰老再生,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ure Aging, Science Advanc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發表高水平SCI論文40余篇,其中10篇IF≥20。累計他引超過14000次,H指數37。主持國家青年科學基金項目(B類,原優青),國家級自然面上(2項)/青年基金(C類),浙江省杰出青年等基金10余項。作為負責人獲批浙江省細胞生長因子與衰老及再生領軍創新團隊,實現該項目溫州“零”的突破。獲全國教學成果二等獎,王正國院士創傷醫學獎創新獎,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二等獎等。核心參與FGF創傷與再生水凝膠。
9、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葛曉陽
葛曉陽,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棉所棉花分子遺傳改良團隊骨干成員。2023年入選中國農科院“優秀青年人才”。
聚焦棉花高效轉化體系優化和株型抗病性的協同改良,建立了無基因型依賴的棉花高效轉化體系,挖掘了調控株型和抗病性的多效性基因,為實現棉花多性狀協同改良提供了優異種質和技術支撐;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上項目各1項,獲批河南省優秀青年基金項目;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含共同)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等期刊發表文章20余篇。
10、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副研究員 張金喆
張金喆,1989年生,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副研究員。2011年7月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學士學位,2017年7月獲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蔬菜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骨干成員。
長期致力于番茄風味物質代謝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發現了“糖剎車”基因CDPK27等多個控制風味物質積累的關鍵基因,完善了風味調控的分子網絡,為番茄風味改良提供了重要靶標和理論指導。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上項目各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植物新品種權2項;2020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科技創新獎;2023年入選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中蔬英才所級青年英才”。共發表SCI論文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2篇)、the Plant Cell、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等期刊發表論文8篇。
11、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次生代謝研究組副研究員 許晶晶
許晶晶,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及面上項目資助。
長期致力于植物代謝研究,在輔酶Q合成途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近幾年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在Cell,Science Advances,Metabolic Engineering,Plant Communications,aBIOTECH 等發表論文7篇。同時,獲得2項輔酶Q相關的國家專利授權,并提交了一項輔酶Q10合成元件的PCT國際專利申請。
12、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劉永鑫
劉永鑫,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4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信息學專業,之后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工作歷任博士后、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研究方向為宏基因組方法開發、功能挖掘和科學傳播。參與QIIME 2項目,主導開發了易擴增子(EasyAmplicon)、易宏基因組(EasyMetagenome)、培養組(Culturome)分析流程、數據分析網站(EVenn、ImageGP) 和R包(amplicon、ggClusterNet)等,目標是全面打造宏基因組領域方法學基礎設施,推動微生物組學發展。以(共同)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icrobiology、iMeta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13、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 商連光
商連光,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入選中國農科院青年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人社部首批“博新計劃”,并獲深圳市高層次人才。擔任《Rice》、《New Crops》等期刊編委,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科技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等多個項目資助。擔任Molecular Plant等多個高水平SCI期刊審稿人。2016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全球野生稻及栽培水稻種質資源的收集和創制、并利用水稻群體泛基因組、表觀組、轉錄組、表型組等多組學大數據整合挖掘野生稻和栽培水稻耐鹽等抗逆、產量等性狀具有育種重要價值的優異等位基因,數據庫構建及大數據智慧育種等前沿研究。他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Cell Research(2022,封面文章)、Molecular Plant (2020,2021,2023)、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23)、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22)、New Phytologist(2020)、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21)、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19,2023)、Plant Physiology(2023)等高水平雜志上共發表40余篇SCI論文。獲軟件著作權4項,審定新品種3個。
14、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偉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5年度青年科學基金項目(B類)資助名單,廣州海洋局張偉博士獲得資助。該基金圍繞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與資源評價等領域,著力解決海域多類型天然氣水合物運聚成藏、動態演化機理等難題。該基金的成功獲批,將為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研究注入創新動力。
張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入選自然資源部高層次青年科技人才、海南省第一批“南海新星”科技創新人才。現任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三亞南海地質研究所瓊東南天然氣水合物室副主任 (主持工作)。圍繞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產業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主要從事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與資源評價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南省“南海新星”科技創新人才平臺項目等國家/省部級項目和課題10余項,在國內外主流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第一/通訊作者SCI論文26篇,5篇論文入選ESI、Wiley Top Cited等高被引論文,參編出版專著6部,獲授權國家專利27項。作為特邀主編,組織4期國際SCI專輯。入選中國知網高被引學者Top 1%,獲評中國石油科學十佳論文、“F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榮獲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科技十大進展等獎勵
15、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高級研究科學家 朱光旭
朱光旭,現任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網絡系統優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客座副教授。
分別于2012年和2015年于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系獲得工學學士和工學碩士學位,并于2019年于香港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隨后加入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至今。
現任職網絡系統優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客座副教授。致力于信息網絡和人工智能的雙向賦能交叉研究。在相關領域發表高水平期刊和會議論文100余篇,谷歌總引用6000余次,其中8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及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等計算與通信領域權威期刊編委,IEEE 通信學會青年專業委員會副主席,曾獲2023年度IEEE通信學會亞太區最杰出青年學者獎以及最佳論文獎、2024年度中國通信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2024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青年科技獎、2023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廣東省青年拔尖人才、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UCOM青年科學家獎、第五屆“綻放杯”5G應用征集大賽專題賽一等獎(第一完成人)等榮譽,主持包括國自然青年B類、面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課題及面上項目、深港澳科技合作計劃課題等縱向項目,以及華為,中移動,中國信通院等龍頭企事業單位橫向課題。
16、深圳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副研究員 王寒霄
深圳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王寒霄老師申報的《隨機最優控制理論》項目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B類項目(原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王寒霄2022年至今就職于深圳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任助理教授、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隨機控制理論及應用的研究,主要關心時間不一致控制問題、隨機 Volterra 積分方程及相關偏微分方程、隨機線性二次問題等。
王寒霄,深圳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副研究員。
2014年本科畢業于吉林大學,2020年博士畢業于復旦大學,之后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數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從事隨機控制理論及應用的研究,主要關心時間不一致控制問題、隨機 Volterra 積分方程及相關偏微分方程、隨機線性二次問題等。在 J. Math. Pures Appl.、SIAM J. Control Optim.、Finance Stoch.、Ann. Inst. Henri Poincare Probab. Stat.、J.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等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主持國自然、廣東省等多項科研項目。入選深圳市“鵬城孔雀”計劃C崗,深圳大學2035追求卓越研究計劃,獨立獲得2021年Stochastics and Dynamics最佳論文獎。項目負責人王寒霄老師表示:“感謝學院的培養與支持,為年輕教師提供了寬松、積極的成長環境。我將以此次項目為契機,繼續踏實工作,深耕隨機控制領域,力爭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為科技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17、湖北大學教授 陳苗苗
湖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食品安全研究院陳苗苗教授申報的“食品安全傳感檢測”,成功獲批青年科學基金項目(B類)(原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實施周期3年,經費200萬元。
該項目將花生黃曲霉毒素污染防控關口前移,聚焦花生黃曲霉侵染產毒柔性傳感原位監測方法,揭示ARC菌劑對花生黃曲霉菌生長、侵染和產毒阻控靶點,解析抑制作用機制,旨在為花生等糧油食品真菌毒素污染高效防控提供重要理論基礎。
陳苗苗,女,博士,湖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杰青,湖北省楚天學子。
長期致力于食品安全傳感檢測方法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國際學術期刊。近五年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項目7項,獲授權專利3項。
18、安徽農業大學教授 陳靜
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陳靜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B類)《辣椒天然抗病蛋白L3識別病毒激活免疫的分子機制研究》成功獲批立項。
陳靜,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本碩畢業于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博士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 2022年12月經“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全職到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致力于植物抗病毒免疫領域科學研究。
曾以第一作者在Nature《自然》正刊發表論文,并以獨立通訊作者在病原學頂刊PLoS Pathogens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江蘇省自然科學百篇優秀學術成果(2024)。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2025)。2023年度入選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Nature,PLoS Pathogens,Virology journal等國際知名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