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由廣東省細胞生物學學會、廣東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主辦,生物無憂網承辦的“第五屆廣東省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暨廣東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廣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3樓國際多功能會議廳隆重召開,廣東省科協技術協會學術部部長錢春女士,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彭望清教授,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主編郭禮和教授,廣東省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長夏建川教授,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院長尹芝南教授等兩百多位專家學者以及相關領導出席會議。
上午8點半,會議正式開始。夏建川教授、錢春部長、彭望清書記紛紛致辭。夏建川教授指出:2015年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的工作安排將以“規范和提高”作為工作重點,致力于提高全省的生物治療腫瘤總體診治水平,組織全省同仁對相關政策法規進行深入研討,以加強“學術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為宗旨,為從事生物治療的臨床醫生及研究人員提供交流平臺,推動生物治療的科學健康發展。
圖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腫瘤中心汪森明教授主持開幕式
圖為,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夏建川教授致辭
圖為,廣東省科協技術協會學術部部長錢春女士致辭
圖為,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彭望清教授
隨后,夏建川教授宣布廣東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彭望清書記為夏建川教授、鄭利民教授、汪森明教授、肖揚教授、徐萌教授分別頒發主任委員、后任主任委員、副主委聘書;再由夏建川教授為康世均教授、齊暉教授、田東萍教授、吳沛宏教授、吳育羅教授等11名常務委員頒發聘書。
圖為,廣東省抗癌協會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聘書頒發儀式
大會上各專家學者就細胞生物治療以及其在抗腫瘤方面相關研究及進展作報告。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郭禮和教授就“人羊膜上皮細胞的干細胞特性及臨床應用前景”作了專題報告,提出了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未來使脊髓損傷導致的高位截癱患者重新“站起來”不是不可能。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夏建川教授介紹了腫瘤體細胞免疫治療目前的不同方法,以及聯合手術、放療、化療和微創治療的基本原則和體細胞相關技術參數的研究,包括體細胞制備環節相關技術參數的研究等,同時對腫瘤體細胞免疫治療的未來進行闡述。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院長尹芝南指出:在腫瘤免疫治療給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的同時,我們要意識到其中潛藏的風險,并呼吁各位同行專家盡快制定出臺相關的臨床試驗、質量控制和療效評價等行業準入標準,以確保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隨后,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康鐵邦教授對“細胞周期調控與腫瘤靶向治療”、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鄭利民教授對“腫瘤引起造血干細胞分化向髓系偏移的機制與臨床意義”,暨南大學附屬醫院的徐萌教授對“細胞因子誘導免疫殺傷細胞聯合深部熱療的臨床實踐”及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腫瘤中心的鄭燕芳教授對“食管鱗癌的基因甲基化研究及應用”分別作了主題演講。
下午的會議從13:30開始。首先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腫瘤中心汪森明教授就“生物標志物指導下的腫瘤個體化治療”作出報告,報告指出:個體化治療的關鍵是根據腫瘤的分子標志物來選擇佳藥物,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實,通過檢測腫瘤患者生物標本中生物標志物,可預測藥物療效和評價預后,指導臨床個體化治療,從而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曾園山教授專題報告指出了督脈電針與NSCs或MSCs移植聯合應用治療脊髓損傷這一中西醫結合的新策略,并在結構和功能方面證實了該新策略能夠更好地促進脊髓損傷的修復。
隨后,來自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的項鵬教授對“間質干細胞的臨床轉化:問題與展望”,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吳沛宏教授對“腫瘤微創治療聯合腫瘤生物治療”,南方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的劉求真教授對“黑色素瘤免疫抑制的分子機制研究”、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張文清教授對“斑馬魚cMyb過表達導致髓系和淋系白血病研究”,以及慕尼黑免疫治療中心的古松海教授對“CAPRI細胞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及展望”,深圳市中美康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劉根桃教授對“免疫細胞治療提高化療敏感度的轉化性研究”,生物無憂網副總經理周劍飛先生對“生物醫學領域科研教學的提升與管理”研究課題分別作了專題報告。
大會的后,由夏建川教授為本次大會的承辦單位生物無憂,協辦單位賽生公司、深圳市中美康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各贊助單位天津美德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賽默飛世爾科技,賽業(廣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忠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費森尤斯卡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齊魯制藥有限公司,森西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達科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舒迪安醫藥研發(北京)有限公司,基因有限公司等公司頒發榮譽牌匾。至此,大會圓滿結束。
圖為,贊助商榮譽牌匾頒發儀式
圖為,2014GSCE現場抽獎活動

關注本網官方微信 隨時閱讀專業資訊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